为西安新核心区打造核心竞争力


——未央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未央正在发生巨变,而且,这个巨变并不以未央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年十月,西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将同时搬迁到未央区内,未央将因此从西安市的一个郊区,变为西安市的政治中心、行政中心、决策中心。成为西安这座大都市的核心区。
  区域定位的变化,对未央区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而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则是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所在。具体到未央区,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拥有一支能够带领未央更好更快发展的干部队伍。
  三年多来,未央区委坚持不懈地在选人用人方面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创造并实行以实名推荐、公开比选和差额票决为核心内容的“选人用人七步工作法”,初步形成了一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新机制。在这套新机制之下,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凝聚成未央区各项事业走向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当我们认真地解析未央区选人用人的新机制,其中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而深远的。

  实名推荐――
  唤起干部的责任意识

  实名推荐制是未央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未央区探索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2007年11月2日上午,未央区121名正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到会议通知,会议时间――下午2时半,会议内容――民主推荐中层正职领导干部。这样的会议通知让所有接到通知的干部深感意外,以往为了杜绝推荐干部中说情及拉票等不正之风,推荐干部的会议内容常被当作高度机密,但这次却提前向大家告知,摆明了给人拉票留下充裕的时间。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接到会议通知后的两三个小时里,几乎每个与会的干部都接到拉票的电话,要求在投票时给予“关照”。
  下午2时半会议准时开始,当《西安市未央区中层正职领导干部民主推荐表》发到每个人手中,与会干部再一次感到十分意外,与以往不同,这张推荐表上多了“填表人”一栏,而且每个人的名字是被电脑打印在表上,三号黑体字特别显眼。尽管组织部长杨军介绍填表人的名字是被密封起来的,只有极个别的区级领导可以查阅,可大家仍然感觉到肩上突然加重的那份压力。表上只需填写22个人名,过去只要几分钟就能搞定,但这次第一份推荐表在近一个小时之后,才被投进票箱,而最后一位填表人足足花了近四个小时才走出会场。
  正如这样的会议安排前所未有一样,这样的“低效率”在历次干部推荐会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投票人超乎寻常的审慎体现出干部政治责任意识的觉醒,只有出于公心才是对自己政治使命负责。一位干部事后说他只推荐了4个人,因为他刚调到未央几个月,对其他的人不了解,不能随便填,这是对自己负责,对被推荐人负责,也是对未央的事业负责。
  如果说主动担当责任是干部在这次推荐会上最直接的收获,那么,区领导所收获的则是选人用人机制创新的初战告捷。首先,削除了干部任用“一把手”说了算的弊端,变“一锤定音”为“众人相马”,使选人用人更加注重公平;其次,唤起了投票人的责任心,变“一人负责”为“人人负责”,使选人用人更加注重民主;第三,激发起干部踏实工作的劲头,变“攻领导关”为“攻事业关”,使选人用人更加注重实绩。
  半个月后,22位正处级干部名单正式确定,当天与会人欣喜地发现,其结果都是大家公认的有能力的好干部,从而证明实名推荐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之后,未央区委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的相关规定,从制度层面确立实名推荐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核心内容。

  公开比选――
  让干部展现最光彩一面

  实名推荐虽然是干部选拔程序的重大突破,但毕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从某种程度上说,被推荐的干部虽然优秀,但在选拔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投票人更多看到的是被推荐人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的能力和创造出的实绩,而干部的发展潜质却未必能发现。而一个人的发展潜质是决定其未来发展前途的关键因素。如何激活干部的发展潜质,并让众人认知,这是保持干部队伍长远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此,未央区又大胆迈出公开比选干部的关键一步。
  2008年4月,距第一次实名推荐5个月后,未央区探索公开选拔2名区总工会副主席,把竞争机制首次引入干部选拔。在前期群众推荐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组织考察和常委会酝酿讨论后提名产生4名候选人。最后经过公开竞职演讲,27名区委委员、15名区纪委委员和15名列席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当场以差额票决的方式选出2名区总工会副主席人选。这次公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参与竞争者公开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质,变“相马”为“赛马”。
  之后,2008年9月,未央区再次公选10名街办武装部长。这是一次更大胆地尝试。公开选拔明确实行政策公开、条件和资格公开、步骤和程序公开、选拔结果公开的原则,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人都有机会参与竞争。公告发出第5天,就有121人前来报名。公选过程全公开、各个环节全透明。所有应试人员的笔试、面试成绩在区政府前后楼、院外各部门以及各街道公布。同时还聘请区纪委、监察局的有关领导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公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经过严格审核、笔试、面试、全面考察、差额投票等环节,最终10名同志被公选为街道武装部长。
  在区总工会副主席和街道武装部长职位公开比选尝试成功后,未央区进一步探索完善比选形式。2009年9月,公开选拔2名区团委副书记,这次,他们突破干部选任的范围约束,把公选范围由区属单位扩展到辖区内市直各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报名者达146人。比选过程中,在完善笔试、面试的公开程序和方式基础上,尤其突出现场竞职演讲的实际效果,每人10分钟的时间,让竞争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当天最终票决的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所有投票人当着全场的群众公开讨论,气氛异常热烈。最后,两名“80后”成为未央区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
  比选的过程,就是一个“赛马”的过程,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潜质都得到毫无保留地展示,同时,“相马”的过程和意见也向社会公开,形成全透明的干部选拔流程。而这正是未央区决策层所不懈追求的,区委书记郭大为坦言:“我们整个班子做事都是坦坦荡荡的,因为做事的标准都是按规则,而不是围绕某个人的意志。”面对有人提出一位落选者也很优秀的说法,郭大为无意回避:“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不一定能把最优秀的选手选出来,不过,选出来的肯定不是最差的。”目前,未央区已将比选层次向基层延伸,对部分科级职位和中小学校长分别面向全区、全省进行了公开比选,这种充满阳光的干部选拔机制已经成为未央区选人用人的常态。

  差额票决――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近年来实践中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要“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而采用差额票决的方式选官,变“举手表决”为“差额票决”,是未央区干部选拔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核心内容。
  未央区明确规定,对拟提拔为区级中层副职和正职的人选,分别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区委全委会进行差额票决。在票决过程中,组织部通过多媒体现场演示,汇报拟任人选的简历、推荐票数、综合评价和优缺点等情况,并由拟任人选现场进行竞职演讲。参会的区级领导、“两代表一委员”和干部工作民主监督员对拟任人选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最后由区委常委或区委委员无记名差额票决,当场当众唱票计票,当场公布票决结果。
  差额、公开从一方面说,是削弱干部任用中的个人权力,真正形成集体决策;从另一方面说,为竞争者提供公开的舞台,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百出。未央区的差额票决从最初的差额比例为2:1,到后来“公选”领导小组和区委常委会的差额比例分别达到2:1和1.5:1;再到公开比选团区委副书记时,常委会的差额比例达到3:1,干部选拔的竞争性进一步增强,而权力受到的约束和监督也越来越透明。
  差额票决的重点是干部选拔事先不设内定,不搞暗示、不打招呼,充分尊重领导集体在干部使用上的话语权,高度重视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在较多人中选人”,把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未央选人用人经验最可贵的恰恰就在这一点上。

  任前宣誓――
  让更多人鞭策监督干部

  任前宣誓,是未央区选人用人新机制的又一个创新。规定新任职干部在就职大会上,面对国旗、党旗庄严宣誓,郑重承诺,全过程由组织部录像并制成光碟,一份存档,一份交给本人,时时提醒宣誓者践行诺言。在一年后的述职述廉大会上,首先播放宣誓承诺光碟,与其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比对,作为干部考核考评的一项指标。
  这一制度设计表面上看是一种形式,但从实际运行看是一副良药。当一名干部在就职大会上宣誓后,他的誓言、他的承诺不但会被存入档案,而且还会被告知他的家人。当今社会,哪个家庭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有作为,又有哪个家庭愿意看到自己的亲人走错路?这样,他的家人也会对他不断地发出提醒,他的身边就多了一批鞭策、鼓励、监督他的人。这对干部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一位专程赶到就职大会的老人,对刚做了任前宣誓的孩子说:“你刚才的话大家都听到了,你要是做不到,我就会为你感到丢人,全家人都会为你感到丢人。”这样的话在这样的场合说出来,胜过所有的任前谈话。这可能是任前宣誓的副产品,但却是质量最高的副产品。

  制度为王――
  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人管人管一时,制度管人管长久。未央区总结近年来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成功做法,制定了“选人用人七步工作法”以及相关的选人用人制度,先后出台了《未央区干部调整动议暂行办法》、《未央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未央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办法》、《未央区处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和《未央区实名制推荐处级领导干部实施办法》等制度办法,制定了《未央区区委书记选人用人行为规范》、《关于对区委书记选人用人行为全程监督实施规则》等相关规定,把成功做法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区委书记郭大为对此有着充分的自信,“凡是被实践证明,群众认可的好制度、管用的规则,肯定会得到坚持而且只会做得更好,否则,未央区的干部群众可能就会不答应。”
  完善的制度设计使未央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完备。在广大干部中树立了重实干、靠实绩、凭人品的鲜明用人导向,在增量基层民主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全区逐步形成了一心一意谋事、聚精会神干事、善始善终成事的良好风气。新的干部选任办法实施以来,全区共调整干部9批次,提拔调整干部323名,形成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有力的智力支撑。
  干部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区的各项事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的佳绩。2008年、2009年连续被评为“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继续领跑全市,全年实际引进内资等指标均列全市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历史性突破10亿元大关后,今年又提前35天完成半年任务。目标责任综合考评实现保优争先目标,连续两年名列全市优秀等次。被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心、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评为“新中国60年县域经济最具投资潜力十大县市”之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未央区干部选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未央的发展注入了科学发展、突破发展的无尽活水,未央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201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