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晚会、电影与文化


之前的20多年里,因为社会变革的剧烈,社会流动的强烈,社会心理的迷茫,电影的工业化商业化一直不好,一直在找出路。而社会大众的精神与心理消费却不可能因此消失,人们的精神需求归于家庭内的电视剧、小品等,也因此出现晚会与节日的联姻被固化下来,节日晚会化,每逢节日,一家一户,从电视里的晚会里找寄托、找快乐、找安慰。典型例证是央视的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而过去几年来出现的对于春节晚会的批评,还有各种电视节日晚会收视率的变化(没有数据,从社会心理变迁角度推测,应该是在下降),应该说,是在反映着公众不再满足于在家消极被动地、自我归隐式地巢居式精神消费,这是社会心理开始走向积极、主动、开放,愿意走入社会生活的表现,人们的话题从众口一词讨论某个小品,开始转为讨论某个电影,而电影行业的票房纪录也在逐年刷新是为以上社会心理的体现。 

在这种社会心理发展的过程之中,走出家门进行精神消费的实质与方向,不仅体现在国内电影工业的初步繁荣走势,也体现为上海清口、北京剧场相声、东北二人转专场演出等等形式的走红上。赵本山可能意识到了,把小品、二人转放在北京的“大舞台”上去了。 

以上转变,关键所在的不是文艺内容自己,更有文艺的传播形式与地点:从电视中,走进剧场里,其演变背后的动力,是社会心理的变化。 

每逢过年过节,希望电影院里,能够有一部,或者几部,能够把节日的文化含义与人们的尘世生活结合得天衣无缝的现实题材电影,能够让人,一边看,一边想,看的是情节,想的是意义,因为人们需要意义,而这个意义,本可以从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比如眼前的中秋节中,氤氲出来的!这种观影行为与意义氤氲,让观众看见儿子,想起了老子,也就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就不仅仅是电影了,这就可以叫做文化了,这是今天的文化影视工作者们本该挑起在肩的对于父辈与子辈的责任,是我们应该干的正事儿,而不要把太多时间与心性,花到了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微博上面斗嘴。是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