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


  生命之舟

  

  

      如果岁月是一条长河,那么人之诺亚方舟的旅程则是迥异的。有的渔舟唱晚、清歌盈语;有的坎坷崎岖,暗礁涌现;有的挺立潮头,意气风发;有的随波逐流,浑浑噩噩。

      不管旅程怎样不同,不管你是否喜欢这样的旅程,可以肯定很多人是无法选择的。懵懂无知时人们开始扬帆起航,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十年寒窗、结婚生子、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其中的每个旅程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也很少能够歇息下回顾走过的旅程。人们在社会的大潮中不由自主的被推动往前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唏嘘中走过一程又一程。

      生命之舟在旅程中,人们的收获不尽相同,有赢红颜一笑、有获黄金满屋、有博千古流芳。

      2010年惊蛰之际,临近不惑之年时难得清闲一月,开始自己对人之生命旅程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无疑也是哲学上的一种思考。哲学就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学习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一个哲学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学思想便可以了然了。对人生旅程的反思同样也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是在熙攘社会中给心灵以慰藉,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这种地方,人的欲望落在了最低点,是最适于信仰生长的地方”,曾经为红卫兵的回族作家张承志创作的《心灵史》是一本描述了斯兰教分支哲合忍耶教的历史小说。在哲合忍耶教派看来,生命之舟的收获都是非物质性的,生命远离物质主义的殊世,精神崇拜便不可止挡地诞生和发展壮大。对于他们,生命就是受苦、受煎熬、受难、牺牲。他们的哲学就是“伊斯兰的终点,那是无计无力”、“传流不息的天命”。他们生命之舟的目标需要几代人来传承,其生命的传承也是信仰不断升华和凝聚的过程,在哲合忍耶教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信仰,而信仰是无容置疑的。生命的旅程就是信仰坚持的过程,在过程中不管遇到怎样的磨难、艰辛、困苦、颠沛流离甚至牺牲,始终矢志不渝。在旅程中对他们的诱惑不在于物质和美女,而在于能否坚持对信仰的忠贞。叛教是其生命之舟的背离,在哲合忍耶教中,生命之舟的航程是简单明确的,从生到死追求没有变化,唯一不明确的是能否坚持。生命之舟就是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

       和哲合忍耶教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写这部小说的张承志,其生命之舟的航线是回复曲折的。1966年时为高二学生的张承志和同学写了一份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同时,和一些激进的骨干分子成立了一个以“红卫兵”为名称的秘密组织。此后,红卫兵组织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的涌现,取而代之了以前的团组织。张承志在其著作《红卫兵的时代》中写道“我尚未发现有谁比我对红卫兵造反事实的意义更肯定;也没有谁比我红卫兵的特权阶级思想更敌对,这是第一点”。张承志从一名狂热的红卫兵到以后的知青再到后来的哲合忍耶,其追求的过程注定是一个痛苦与孤独相伴的旅程,曾经的红卫兵和哲合忍耶看来远远风马牛不相及的航向在一个人的旅程之中的碰撞无疑是剧烈的,其中的苦痛也注定是撕心裂肺。

       但无疑,张承志也是勇敢和坚强的,许多人在转变行程时就已头破血流,从而无力实现行程的改道和继续的旅程。

       无独有偶的是杨小凯,其生命之舟的风景也是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早期的《中国向何处去》、后期的《牛鬼蛇神录》流露出生命轨迹的绚丽,但也展现出其内心深处理想的破灭及重新回归的淡定。一如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能够重新选择人生旅途并能做出学问,其内心无疑是强大的,但这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变迁有所关系。否则,即使内心再强大,如果没有适度的社会环境,其转变也是无疾而终的。

        个体能够转变生命之舟航向既与个体的内心强大有关,同样也与社会变迁及社会发展有关,在个人转变生命航程时,如果和社会的变迁或发展截然相反,那么,转型无疑将是悲剧和暗淡的。滚滚的社会洪流将会把个人打得粉身碎骨。孙中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在一个人的生命追求与社会潮流大相径庭时,其生命之愉悦程度便会下降许多,即使站在社会潮流之浪尖,但其生命幸福度也会大打折扣。生于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文人注定是悲剧,因为那是一个武夫当国的年代,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处于一个专制、人治的年代其结局也不会好很多。

       生命之舟的航程能否“轻舟已过万重山”之简洁明快,抑或如“雄关漫道真如铁”之凝重悲滞,除了个人天生禀赋外,也与其追求及与社会发展之宏图息息相关,有些人生前颠沛流离、默默无闻,死后却名声鹊起,真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中事“,如蒲松龄、梵高等,反之,则是生前无限风光,死后骂名鹊起,如斯大林、和珅等。

       人生之旅程对于更多人是一种无奈,不管喜欢或不喜欢,而这也是能有所作为和不能有所为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纵观世人之生命轨迹,能留下薄命的无不为自己掌握命运,知己之所要,并能持之以恒,然再借助社会之东风,应时势,然后能有所为。反之,芸芸众生则是过往烟云,流水光阴中悄然走过,对自己的生命轨迹也熟视而无睹。古人云“君子当一日三省”,一日之中能够反省自己所作所为在现今社会又有几人可行?生命旅程之终点本质上并无高低上下之别,喜好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喜好金钱、美女、权利在生命之舟之旅程终极意义上一致的,我们不能断定喜好美女就是卑鄙下流、喜好金钱就是贪婪无耻,喜好哲学就是谦谦君子,在生命旅程意义上是个人能否按照自己的喜好就生活、航行,并且不扰乱他人及社会,在生命之中舟中,能够顺从自己内心的意愿而去航行,无疑是最大的快乐,为此,生命旅程中的一切都是幸福与和谐的,不管喜也好,悲也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信奉道家的人未必能够清静无为,因其内心仍有世俗之功利,信奉儒家的确能够清净有为,因其“大隐隐于市”。

      生命,终归是一种选择,生命之舟的喜与悲,终归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