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中课程大“变脸”,“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被删除,有人称之为“鲁迅大撤退”,也新增多篇著名的文章。为此,很多“网友为鲁迅叫屈”。我也看过几篇关于“鲁迅大撤退”的新浪博客,记得在其中一篇博客上评论“删除的和新增的文章都很优秀”。如何看待“鲁迅大撤退”呢?我想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不仅“删除的和新增的文章都很优秀”,实际上很优秀很著名的文章还有很多,而我们的语文教材能够收入的文章是有限的,每个学期的教育任务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材(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语文)不可能将所有的优秀的著名的文章全部收入。相反,我还觉得,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仅读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正是反映出我们的语文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问,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一定要选入各种各样的经典文章?是否一定要有固定的文章?我想是完全可以没有固定的文章的。目前的教材,因为有了固定的文章,老师、学生将注意力、精力都投放到课本的文章上,一篇文章从背景、作者、写作手法、字词句(甚至逐词逐句)翻来覆去的搞,而大大局限了学生的阅读面,也大大局限学生的思维。都说中国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我想与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模式关系密切。如果没有了固定的文章,语文教材可作为语文教育的辅助,仅介绍语文知识,同时,相对明确各个年级的阅读书目(当然不局限于此,学生愿意读,可以读任何的文章)。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将会大大拓宽,学生读的不再是“节选”之类的东西,可以整本整本的读,在指定书目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可以天南地北的读自己喜欢类型的文章。语文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字词句”之类的“小儿科”,课文也不需要读得那么的“精细”。我们现在的所谓阅读,有时觉得很无聊,经常考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出现文章的原作者都不会答,媒体就曾报道选入高考试卷的文章的原作者只答对1分的事情。
那语文怎么考呢?实际上很简单,就考两样。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为什么呢?我记得在《语文学习的目的》中对语文进行分析:不管是中文,还是西文,只要是语文,其学习的目的无非就是理解别人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别人的思想,就是听力和阅读理解,也就是能听得懂别人的话,看得懂别人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口语和写作,也就是能说能写,把自己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听力和口语即语文之“语”,阅读理解和写作即语文之“文”。在《20多年来教学之变与不变》中提出语文只考阅读、写作、古文三部分。实际上古文也是考阅读,所以只考阅读、写作两样够了。考阅读是考“理解别人的思想”,考写作是考“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过,我说的阅读、写作与目前的不同,阅读重点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要再考字词句之类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了,写作重点考是否写出真感情,不要预设思想正确性了,甚至可以将阅读和作文连起来考,比如一篇阅读材料,先考归纳作者的思想、观点等,再考学生的思想、观点等(相关观点见《20多年来教学之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