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摧折生命吗?(原创)
我们经常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工程呢?
最近,在一些媒体上看到一些学生殒命的报道。如某家长把16岁的孩子送到湖南某市一个培训学校,不到几天就猝死。当地医院开据证明说,凡是不明死因的都叫做“猝死”。该生家长是一个有20多年经验的医生,在当地医院,父亲面对孩子头部和臀部的累累伤痕,质问医院负责人,你们为什么对这些事实一字不写?院方无言。真实的跟踪报道,还在继续。
昨夜在电视里,又看见有关于湖北两起开学不到几天就发生中学生死亡事件的新闻报道。相关事实我不想去描述交待。
前几年,上海市开学初,连续几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波。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怎么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要严格进行学校教育,告诉孩子尊敬父母、兄弟友爱,有益社会,老祖宗的谆谆教诲,在我们看来是越来越变味了。
教育是滋养生命的事业,是一项复杂的滋养生命的工程。
我们常讲,学生要读书。读书就是滋养生命,读书就是造血长肉的。读的口舌长疮,读的摇头晃脑,读的心花怒放,读的呕哑嘲哳难为听……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写出了《资本论》;巴尔扎克在简陋的房舍里读,写出了《人间喜剧》;张贤亮在牢房里读,写出了《祖母绿》《绿化树》;史铁生在地坛的轮椅上读,写出了《病隙随笔》《我与地坛》;已故的王小波在家里偷着读,还要挨父亲的打骂,写出了《王小波全集》10卷……。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岂止医愚,还能长肉养气,还能缀文成篇,涵养品性,锻炼毅力。自古及今,无不皆然。
可是,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他们大多患上了阅读上的消化不良或者营养不良症。特级教师黄玉峰戏言:学生不读书,先生多演戏。寒窗十二载,囊中空如洗。此言得之!真是击中了目前教育的肯綮!
从小学开始,老师们就开始引导学生走上了一条繁杂机械而无聊枯燥的考试答题训练教育之路,三天一小测,五天一大测;单元考,专题考。中学呢,就更多考试名目了,文言文单篇小测;分单元测验;模拟大月考;名校联合考。科科该有考,人人恐落后。因为要排名次,分先后,有的学校每次考试成绩还要短信通知家长。竞争激烈的高中生,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名校规定师生要做到两个六点半——早上六点半进教室读书或者考试,晚上六点半自习或上课。
有一次去外面旅游,专门请当地的朋友带我去当地的一中,那所学校景色优美,建在半山腰。我们开车登上山腰,在校门口依稀可见墙上贴满了许多光荣牌匾。门卫老人也不阻拦,我们直接进了校园。操场仍有很多人锻炼,散步,孩子们在滑滑板。高三的学生在上自习课。夜晚近10点,我看见一个青年女教师还在讲台前口似悬河,下面诸公伏案的有之,看书者有之,瞌睡者有之……朋友说,他的孩子马上要进这所学校了,准备在附近先租一间房子,陪孩子读书。我听后,不以为怪!频频颔首。
黄冈宝典,荆州奇谋,北京优化,海南秘籍……教育考试训练的书籍倾巢出动,黑云压城。可怜天下学生心,一失手成千古恨。难怪台湾大师南怀瑾先生说,现在全中国的父母和教师都在做一件事,什么事呢?摧残学生!
现在,我腆颜地成为了一名教师,也走进了珠三角发达的一所名校。四年前,我第一次眼见孩子们睁开惺忪的美丽的眼睛,打着香甜的呵欠,在清晨七点多就走进教室进行语文或者英语小测。我想本是“听取蛙声一片”的早读时间,却被无端地代之以摧折身体的测验,一片死寂的清晨啊!我为此痛心疾首,大谬不然。当年的孩子们,已经走了。他们在校三年,收获几许,素质高低,我不知晓。他们的学养丰富抑或贫瘠,生命之花滋养旺盛抑或萎顿,我不知晓。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讲,还不具备这样的跟踪机制。
现在,我深深地感受孩子们读书至辛苦!图书馆典雅宽敞亮丽,阅览室里却少俊男才女浏览;植物园绿色醉人香气馥郁,石径上却少少男少女徘徊;只有操场如茵草色宜人,依稀可见活泼的身影。虽然,学校每学期会举行各种文化节、艺术节之类活动,也开设了各种综合实践课程或者讲座,但是,各种考试的压力如影随行,分数的多寡萦绕于心,作业的繁重甚至让他们手足无措,焦虑不堪。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更是如临大敌。晚上九点半自习铃声想起,一些人作鸟兽散,射箭一样离开;但是,总有一些孩子恋栈教室,迟迟不归。问他们的原因,作业多要复习要考试补笔记。他们起五更,睡半夜,真正是两头见星星。开学不到一个月,单科的语文小测有两次,超过100分钟时长的大测一次。其它科目也一样,今天测物理,明天考化学。学生考不胜考,教师不厌其烦。长此以往,学将不学,校将不校矣!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耗散了大量读书元气的孱弱的学子,你们强在哪?只能弯弓射大雕,泛滥了考试技巧,孤独了内在灵魂的一代教育,今天,你又强在哪?
我以前所在的那所学校,也是不折不扣的当地名校。离开学校的那一年,高考竞争压力如山。我硬是顶着升学压力,和一群来自农村的学生捧读《诗经》,感受“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的美妙;苦读《离骚》,膜拜屈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节操;读欧阳修,读韩柳,读林则徐……我们在一起争论鲁迅笔下柔石的迂腐;我们在一起探讨亡国之君李煜的文采;我们在一起修改商榷每一篇习作的写法。有一次,我值班,夜深了,我就到男宿舍借宿,和学生睡在一起。半夜,一个学生的水壶漏了,打湿了睡在下面的我的被子,也把我从美丽的梦中惊醒。这,成了后来我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交流的一个经典故事。我们之间没有连绵的考试,没有写不完的练习,没有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全凭了学生们的勤劳的手,伶俐的嘴,善思的脑。
前不久,在外面修鞋,顺便和修鞋师傅又聊起孩子读书的事。40多岁的师傅说,他的孩子在河南上初中。一个月要缴纳一百多的元。我问,这些钱都干么去了?师傅说,都是为了考试,学校经常考,大考大交,小考小交。他对于学校的这种收费,感觉很无奈。
今天,听说某校又在大考。借阅了一下试卷,仅试卷的舛误就达六处之多。不禁又喟叹道:考试猛于虎啊!兹把有关的题目的原文照录如下:
附录:
附加题:《赵襄主学御》
大家看,这篇选文,错误很多,既有错别字,也有漏字现象,却被我们老师从网上下载了来考查学生。
面对这样的教育,我无言以对!(2010-9-27于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