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举男女那点事


              凡举男女那点事

 

【每个人都从一个独特的界面直接导入“性的互联网”,每个人都从童蒙未开既已个人化的直接经验中理解性及其性文化,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关于正式体验性福的折中方案,每个人都有隐秘的偏好以弥合过程缺憾与操作性焦虑。】

【的确,性终究是成熟个体的私事,但是,这个私事的重要性与下棋、打牌、跳舞、练拳一类个人嗜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带有根本的意味。故而古人毫不犹豫将性问题归之于“根码序列”,老祖宗直言道“食色性也”】

 

     司马南/

 

写序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从没想到,王建一也会出这么一道心理选择题给我。

据说写序的规矩很多:一不能喧宾夺主,二不能敷衍了事,三不能言不及义,四不能傲慢无礼,五不能过分热情,六以后还有很多具体内容就不一一细说了,    总之,分寸感很难拿捏。

给与性有关的书写序就更麻烦。

写多了,人家以为你的性经验很丰富人不正经;

写少了,人家以为你蒙不幸致性冷淡需要同情;

写诗意了,人家以为你文华不足痴迷生物性动物性;

写科学了,人家以为你人文匮乏对性缺少丰富的内心体验;

写的大而化之,又让人觉得你很虚伪,很不真实

……

给一位女心理学家关于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著作写序,是麻烦中的麻烦,至于怎么麻烦,大家可以自己想象。

余言不赘

写这篇序的真正难处,在于性问题与别的问题不一样。

每个人都从一个独特的界面直接导入“性的互联网”,每个人都从童蒙未开既已个人化的直接经验中理解性及其性文化,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关于正式体验性福的折中方案,每个人都有隐秘的偏好以弥合过程缺憾与操作性焦虑。

的确,性不过是个体的私事,但是,这个私事的重要性与下棋、打牌、跳舞、练拳一类个人嗜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带有根本的意味。故而古人毫不犹豫将性问题归之于“根码序列”,老祖宗直言道“食色性也”。

别的问题可以信口开河,谈到性问题,本人总不免心虚。幸好两个男女朋友弥补了我的缺憾,他们对此有特殊兴趣独门研究:同性朋友柯云路大哥,专于撰述男性性心理,又精于描写女人性心理,笔端流淌下来的稀里哗啦都是性;异性朋友李银河大姐更是沿着先锋、现代、后现代的道路,把性问题的偏门、极端、至深、顶尖打包到一起,弄了一个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吉尼斯性大全。

我的基本看法是,柯云路也罢,李银河也罢,王建一也罢,其实谁都不是性问题的权威,他们是自己的性问题的权威,只代表自己,讲别人基本不太靠谱。因为性问题偏于讲究“体证直觉式思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焉?但是,他们的著作依然有其价值:其价值或在于研究该问题切入的角度与研究中展现出来的专业功夫。譬如柯云路作品的文学联想价值、李银河作品的洋务运动价值、王建一作品的心理分析价值等等。

谈论性问题,历史上的作家诗人与我们今天喜欢发黄段子的白领一样,莫名带有调侃戏谑,无法掩饰内心快感,论其实却鲜有明白究竟者,极少数作品属于例外。我曾读到过一篇与白居易有关的美文,全名《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写的全是那方面的事。据说,该文的原件现保存于法国巴黎某博物馆,而发现该文的地方是敦煌菲高窟藏经洞。1908年浪漫的法国人汉学家伯希盒意识到文章的价值,遂将其偷购出境。该文的作者"白行简"776826),唐代文学家,为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贞元末考至进士,其敏而好学,极善辞赋,作品颇多,到头来却只有这篇类似王建一著作的性美文《天地阴阳大乐赋》得以保存了下来。故此,今天我一并向大家作个推荐。

读白行简,你会发现,写于1000多年前的文章谈性问题,比当下的性学专家更靠谱,今天酒桌上最见功力的黄段子与白文随机一段相比亦不及一二。

白文开篇提纲挈领:“夫性命者人之本,嗜欲者人之利。本存利资、莫远乎衣食。既足,莫远乎欢娱。至精,极乎夫妇之道,合乎男女之情。情所知,莫甚交接。其余官爵、功名、实人怀之衰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大意是,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欲望乃为生存的内在需求,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衣食,衣食既足,便求功名利禄,但这些需求统此在内比起夫妻性生活的欢愉来,就微不足道了。

白大人所谓的“交接者”,易词表述“夫妇行阴阳之道也”,就是“那事儿”的代名词。而“交接者”的地位作用,在白大人定位在“官爵”和“功名”之上,至于富贵二字,根本不入流。

白文谈男女交接事,疑似李泽厚的美学境界,毫不猥琐,一脸正色。

诸如“夫造构已为群伦之肇,造化之端,天地交接而覆载均。男女交接而阴阳顺。故仲尼称婚姻之大,诗人著《螽斯》之篇,考本寻根,不离此也”。白大人认为,“玄化初开,洪炉耀奇,铄劲成健,镕柔制雌,铸男女之两体,范阴阳之二义”。所以,男人外表“禀刚而立矩”,女人之外表“叶顺而成规”。总之,一个是“英威灿烂,昂藏之材,挺秀俊朗,一个是绮态婵娟,素水雪净,粉颈花团,哪像今天,男女界限已经模糊,雄雌莫辨的角色招摇于荧屏之上竞得偏誉。

对于男女交接之类的技术性问题,文中颇多精彩论述。源于笔者多年电视节目录制过程养成的习惯,我不忍将“琴弦”、“谷实”、“婴儿含乳”、“冻蛇入窟”、“恣情乍徐”之类的话引用过多,大家自己去看就是了。

给王建一的书作序,为什么要不厌其烦介绍千年之前的性学家白行简?

因为我担心有人看见王建一在《谁在说》电视节目中频繁出镜见识不俗表现优雅而误以为她的学问通古博今,谁家两口子那事她都比当事人明白。抬出白行简先生来,无非中和一下。白行简文章之立意之丰富之美仑当然在王建一文章之上,但其缺憾也很明显——对当下世道人心的解读,未免距离远了一点。那个时候的白行简大人,当然不可能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支撑。

王建一补足了这个缺憾。

内行们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古人论交接,乃为“本论”“正相论”,而王建一论交接,乃为“偏论”“问题论”,两者并不相同。是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互补性。我要告诉诸位,古人走过的路,凡举男女那点事,今天人类孙子孙女遇到的问题,人类爷爷奶奶绝大部分也已经遇到了,并且有了自己随其自然的解决方式与衍生出的本土理论。

人类在大自然中进化百多万年时间,其性生理、性心理今人与古人除了令人忧心的精子活力不足、摄魂动魄感消失、自然分娩不能等等古人打死也想不到的古怪问题以外,并无大的不同。当然仅就这一点已经足以令人忧虑,所以,才需要有当下性心理的的专著来探究一番。

及忆初次见面,王建一给我的印象是:齐齐的发帘儿,时尚的穿着,笑眯眯的表情,和气的态度,慢条斯理的说话,话里夹杂着心理学名词,很有循循善诱范儿。

但愿这个女人的著作,给您的的感受也如是焉。

 

 

写于2010922日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