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个王熙凤好不好》
凤凰网记者吴丹采访四:四大名著中,为何人们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批判尤其多?相比其他三部,《红楼梦》本身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阿忆:在4部古典中,《红楼梦》最难读进去,它是中国话本,不是西式小说,如果抱着读小说的兴致去看《红楼梦》,那注定读不下去。许多对电视剧《红楼梦》持激烈批评意见的人,其实没看过原著,或屡次试着看,最终还是看不下去,他们多半不敢断定原著有问题,只是怀疑自己的欣赏水平有限,甚至偷偷为此自卑,这些人会假想出《红楼梦》高深莫测,具有全世界无可毗及的崇高境界,这种假想,一点不逊于红学家们一百多年来的穿凿附会,甚至更浓烈,因为完全是凭空想象。这很像是“文革”年代那些贴大字报的年轻人,如果他们真是革命年代的亲历者,或者认真研究过革命史,他们不会相信那么多老党员是叛徒内奸,很遗憾,他们不懂历史,只听号召,轻信谣言,反而会对“走资派”更加仇恨,像是天仇世恨,恨不得杀死所有赫鲁晓夫,而且是虐杀。维护《红楼梦》的人也一样,越是没读过的,骂声越响,情绪越激动,他们根本无法相信,电视剧《红楼梦》正是原著《红楼梦》的忠实翻版,原著读不出兴致,电视剧也自然看不出,于是失望至极,大骂《红楼梦》被糟蹋了。
与其他3部话本不同,《红楼梦》脂粉气极重,诗人情致凝滞,常在浅斟漫饮中碰出一些小动静,像焦大、薛蟠、柳湘莲那样的爽快汉子不多,像贾雨村和门子那样的阴谋家实在太少,冲突零零散散,悬念多靠红学家挖掘附会,这些皆非市井凡夫所能忍受,所以它的真实读者比其他三大名著的读者少许多,这些人最难对付,而它的真正读者,尽管是少数,却出奇的精致挑剔,这些高雅的人,也很难对付。如此,假读者和真读者合起来,谁敢改编《红楼梦》,必死无疑。
再有,《红楼梦》在胡适和俞平伯那里,不过是作者自传,而在后辈红学家那里,却成了划时代的不可逾越的历史性文学巨著,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巅峰,在毛泽东夫妇、李希凡、蓝翎那里,甚至是阶级斗争的伟大读本,这对没读过《红楼梦》的人影响极大,他们在李少红的《红楼梦》里看不到这些,不怒怎么可能?
《丫鬟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