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是个什么样的人》
凤凰网记者吴丹采访二:新版《红楼梦》从2006年开始选秀,到2010年播出,中间争议不断,骂声不断,对这种现象,您是否关注到?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如一场运动似的对新红楼的批判?人们是出于什么样心态来表达这样的愤怒和不满?
阿忆:俺的研究生麻宁,参加过河南赛区的红楼海选,俺的好友英达和纪连海,是红楼选秀评委,起初选秀需要一位总撰稿,王长田希望兄弟我来担当,俺忙,推荐薛宝海替代,所以从一开始,俺就非常关注这种遴选演员的新方式,当然也必然关注到前前后后的骂声。
兄弟我想,坊间骂声高,大致有3个原因。一是严重高估了话本的艺术水准,同时严重低估了电视媒介的综合水平,是今不如昔的思想在作祟,其实既不了解《红楼梦》原著的实际价值,也不大懂得电视广播的规律,只是一种弥漫的情绪,是一种没有依据的厚古薄今的偏见,这种情绪古已有之,不足为奇,一个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时代,常常会弥漫着这种情绪,认为今天比过去弱多了,对祖宗只能磕头,不能并肩走。二是俺们这个社会的的确确出了很多问题,包括文化、艺术、传播领域,这让俺们失去了信任,你搞这么大个轰轰烈烈的选秀,希望俺发出热热闹闹的声音,俺正想发泄呢,于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宣泄口,把对社会的不满,对电视文艺的不屑,集中发泄在这个受到高度关注的文化活动之中。三是这个活动本身并非无懈可击,否则纪连海不会无故退出,还那么生气,而沙学周拿着刀,逼问英达那个情节,也相当值得玩味,俺们太喜欢制造关注,以至于不惜安排细节,这是对受众的欺骗和冒犯,你从西方搬来了带有民主气质的广播模式,却依然笃信幕后安排,怎能不触怒渴望透明选举的观众!
实际上,俺个人认为,演员遴选,不宜采用电视选秀模式。这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本该是总导演和导演的专职工作,连投资商和制片人都不应该过分干预。让不具备专业知识却误以为这其中没什么专业知识的广大观众参与进来,原本就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不过,它确实可以制造关注和喧嚣,连带着产生了沸腾的骂声,由此它也的确造就了高收视。事实证明,50集《红楼梦》在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同时获得了极高的收视业绩。这是谩骂者不愿看到的,但却是事实。
《婆媳和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