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会创始人——方以智故居行
1、说天地会,十个中国人九个都懂。但如果问方以智是谁,估计懂得人就不是很多了,这在方以智的故乡安徽桐城也不例外。
2、桐城是一个纯朴的城市,这里还没开发成旅游景点,虽然很多景点不是很好找,但当地人给了我美好的印象。
3、紫来桥。位于桐城龙眠河上。据说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方苞祖先)。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
4、东门。资料:桐城春秋时代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代有英才,明清为盛,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桐城还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享有“文都”盛誉。
5、寻访方以智故居,花了整整半天。中午一到桐城,第一站就打听,的士司机说不知道,我只能先去六尺巷。随后在游览的过程中,问了很多老人,学校老师,年轻人,电动车夫,均表示不知道,有的说的模棱两可,走了不少弯路。但在最后一刻,我变了个问法,试着向一个电动车夫打听寺巷方以智故居,他说知道寺巷,但不知道方以智故居。我说那你拉我去寺巷,到时候帮我问问,能找到就找到,找不到照样算钱,路途远的话加钱,或者能问问方苞故居也行(我事先查到方苞故居也在这条街上)。电动车夫拉我去了寺巷,其实这是个小巷子,不长。电动车夫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后来有个老人说方以智不知道,但前面有个名人故居,好像是方苞的。我很沮丧,但想想能找到方苞故居也不错,就让车夫拉过去了。我们按指示拐进一个院子,向一个居家老太太打听。老太太大声说,这里不是方苞的,是方以智的。
6、这让我想起了在南京寻访王安石故居时的情形,当时也是到快离开南京的最后一刻才找到。话往回说,车夫见拉到的是一个破败小院子,不解地问这地方有什么好看。我说,你知道天地会吗?他说知道。我说就是这个人牵头的。车夫点了点头。我说你知道孙中山蒋介石吧。他说当然知道了。我说他们都曾经是这个人的隔世门徒。
7、黄花岗72烈士中,有69人是天地会门徒。中国致公党,其实是天地会的一个分舵。至今,天地会(洪门)依然是海外最大的一个华人帮派。
8、内景确实是破败的,令人伤感的。资料:方以智故居,坐落于寺巷“凤仪里”,原名“廷尉第”,乃其祖父方大镇廷尉之宅第,其孙方正瑗,命名“潇洒园”。核心地带面积1221.6平方米,计三进。北进和中进,均八开间,为木构架抬梁式建筑,东西端各为两建筑单元:东头明间一间,两侧次间各一间;西头明间一间,两侧次间各两间。每间宽3.8米,长7米,面积26.6平方米。北进和中进之间为天井,面积69.12平方米。天井两旁为长廊,面积64.4平方米。中进和南进之间为长院,面积29.7平方米。
9、我徘徊左右,没有任何遗物能告诉我曾经的历史痕迹,唯有这个死去的大树的根座,隐约透露出一丝昨日潇洒园的潇洒。
10、方以智的官方介绍: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少参加“复社活动”,与冒襄、陈贞慧、侯方域为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检讨。入清为僧,浪迹名山。江子长谓其 “真才子”。《浮山志》称其“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学、书画、医药、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字,名流海外”。所著《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均收《四库全书》。他提出“合二而一”的《东西均》,是一部有体系的哲学著作。终生博极群书,考据精核,成为一位集科学、哲学、文学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余英时先生在《方以智晚节考》中“以认真而卓有成效的考证,通过综合各种零散而语焉不详的史料在闪烁其词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以令人信服的分析和推论,揭示了一个为历史遮掩数百年的惊人史实——方以智即天地会的创始人。
11、桐城是个温馨的城市,令人留恋,这里现存的几条老街巷,不亚于如今一些名声在外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