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县长外出遭遇车祸,同车的母亲生命垂危。消息传来,一大群平时以及县长“交情甚厚”者,纷纷携大包、小包、红包,前去探视。未到医院,又有消息灵验者打来电话:县长已重伤不治。众人遂调转车头,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好一个“人情往来”,说穿了,其实就是“钱权往来”!为了所谓的“人情往来”,我们的许多领导干部利用党以及人平易近赋于他的神圣权力,利用“人情往来”这块“遮羞布”的掩饰迅速发财致富。政声人去,我们又看到一位位官员因作风违纪而落马。这时候,许多人都会发出感叹:作风腐化,违纪违法何时才能休矣?在留给人们意味深长的感叹同时,我在想,为什么现在的“人情来往”全然已经变成了“权钱交易”?
官场的“人情往来”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角,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以钱或权作为“人情来往”的标志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些“钱、权”腐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充分说明了当前社会正面临着钱权诱惑的腐败冲击行为。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国,自古以来,就有在传统节日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的习俗。但现在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传统习俗,把原本正常的人情交往,变为钱权交易、商业贿赂的“最佳机遇”。以走访贺节为由,行送礼贿赂之实。这也使我们的很多党员干部在裹着“人情”外衣的“糖衣炮弹”面前放松了应有的警惕,走向腐败,滑向了犯罪的深渊。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相信不少人为了“人情往来”也花了不少钱,这也是往年的“天价月饼”之所以畅销的原因了。试想,有多少平民百姓买得起?俗话说,吃的不买、买的不吃,这种“月饼”平头百姓不会买,收藏者恐怕也很有限。究竟谁来买,又是送给谁?其最终流向哪里,相信人人都心知肚明。
社会在发展,“人情往来”也在水涨船高,礼金数额越来越大。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亲朋好友买些锅碗瓢盆、枕巾被套之类礼物聊表心意;进入90年代,谁家乔迁新居、孩子生日、老人过寿,祝贺的人送上20元、50元足矣。“人情往来”的畸形发展导致人情变味。到了21世纪,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可喜可贺的人情事务名目繁多,人情消费水涨船高。于是,礼金的多少成为衡量感情厚薄、关系深浅的标尺。你来我往,人情礼成了人情债。人情薄如纸的温情面纱也被撕得粉碎,凸显中国人情社会在现代转型中的困境与无奈。
据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调查,2009年1月至10月,太原市人均以“人情支出”为主的捐赠支出(主要是礼金和红包)达1077.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1.4%,已成为除食品、教育以外的第三大支出。与10年前相比,至少增长了3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才一倍多。济南市统计局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仅在山东省商河县,2009年1月至11月,居民人均人情消费支出达1338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2.5%,比2008年同期增长23.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课题组调查显示,2006年,34.8%的城乡居民表示“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仅次于家庭收入低,医疗支出大,住房条件差三大困难之后,排在第四。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情送礼的支出已经占到了年人均收入的40%~80%,有的家庭甚至到了举债送礼的地步。到2009年1月,该课题组再次发布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人情往来的支出在消费总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平均达到7.6%,居于支出项目的第四位,仅次于食品、医疗和教育,农村家庭的人情费用支出比例比城市家庭还要高, 平均达到9.3%,这也显示出熟人社会的人情费用高于陌生人社会的特点。“人情往来”的巨大支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共性问题,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影响到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问题。
深究“人情往来”的高消费,除了“面子”问题,还有攀比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等。在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宴请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礼金越来越厚,人情越来越薄,风气越来越歪。正常的人情往来逐渐异化成畸形的人际关系,甚至滋生钱权交易的腐败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以致有人发出“人情猛于虎”的感慨!
社会透视:人情礼何以变成了人情债?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