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改革到位,中国制造业优势可继续保持二十年-安邦咨


如改革到位,中国制造业优势可继续保持二十年
    当金融危机开始渐渐远去的时候,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来了,各国开始争夺制造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传统产业已经空心化的西方发达国家,而美国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传统制造业的代表:通用汽车的败亡就是倒在其旗下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上。这家本来为消费者购车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的企业,到后来却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业,这最终让通用掉进了泥潭。
痛定思痛的美国开始反思,奥巴马提出要“再工业化”战略。该战略主张重新加强对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视,通过促进制造业高速增长,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并力图转向“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这套想法似乎有抢中国“饭碗”的嫌疑,毕竟,在过去的国际分工中,中国扮演的就是“世界工厂”的角色。
    但奥巴马的雄心壮志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的消费型社会结构使得“再工业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在最基础的人力资源上。最近,在美国上市的印度外包集团COGNIZANT TECHNOLOGY SOLUTIONS表示,该公司在美国有57名员工专职招聘本地工程师,但公司仍被迫以工作签证形式输入印度工程师。原因何在?“如果你审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本质——技术工作的话,美国如今就是没有人才基础,”COGNIZANT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弗朗西斯科•德苏佐(FRANCISCO D’SOUZA)表示。而咨询公司GARTNER的帕萨•伊延格(PARTHA IYENGAR)则指出,“对于美国,更大的挑战是,如果在较低端开始失去人才,那么推动经济的创新引擎就开始枯竭”。也许一个数据能更好的诠释这一点:2007-2008学年,印度大学本科课程每年产生60万名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为8.4万名。这还是与印度在比较,如果换成中国,差距就更为明显。
    不止美国,实际上,欧洲一些传统大国都出现了类似问题:普遍缺乏技术工人。英国缺剪羊毛工人,西班牙诚征柔道教练,荷兰闹金匠荒,瑞典欠水电工。就连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也是如此,虽然复苏速度惊人,但长期以来的技术劳工缺乏问题此时却日趋严重,甚至威胁复苏前景。许多企业都表示人才不足可能限制增产的能力。同时,另一个数据凸显了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欧洲统计署8月31日宣布,7月份欧元区16国经季调的失业率为10%,与6月份持平,仍维持在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点。
    一方面失业率高企,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普遍找不到合适的工人,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恰恰与欧美国家长期的社会福利结构和产业空心化密切相关。首先,“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让这些国家的居民失去了就业工作的动力。年纪大的人喜欢提前退休,失业者则不愿屈就。其次,过去国际分工造成的“产业空心化”让欧美在经济转型中,犹如一辆笨重的卡车,这一点从上述的美国的教育数字即可看出。实际上,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该国的教育结构和理念。在美国的大学里,最优秀的美国学生学的是金融、法律、医学,而把工程等难学、毕业后挣钱又不多的专业留给外国学子。若不是有外国学生撑着,美国的大学教育也会跟着“空心化”了。欧洲一些国家同样如此,英国就是最典型的。
    从以上方面来看,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以说是巍然不动。拿美国来说,如果要“再工业化”,必须解决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但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难以通过改革教育体系达到的;欧洲也不例外,要想在现有的政治结构上改革福利体系,让国民乐于工作,甚至乐于投身制造业,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也许,只有扩大移民才是良策。
    有人士可能会质疑:今年以来,中国不也出现了工人缺乏的现象吗?像富士康招收工人的标准:16-35岁、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裸眼视力不低于0.6,这背后反映的就是“招工难”的社会事实。但不要忘记,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充沛程度毋庸置疑,未来,随着城镇化和中西部开发的持续推进,将有更多的产业工人诞生。今年的劳工短缺只是一个短期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阵痛。
    而在我们看来,如果能够解决好两大问题,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将继续保持至少二十年。
    首先是强化制造业升级与教育培训的良性循环,在这一点上,中国与美国不同。在美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因为长期“空心化”已经影响到了这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尤其是就业选择;而中国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毕竟离欧美的发展阶段尚远。产业升级必将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需求刺激如果能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来很好的满足,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因为教育反过来会促进产业更好的发展。
    其次,现有的体制环境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还有极大的空间。目前中国在体制上还存在着政府过度管制、资源价格扭曲、利率扭曲、垄断者影响市场规则、资源和利润过度向国有大企业集中、宏观运行机制容易导致大起大落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负面的,但反过来看,其实也意味着巨大的弹性。
    从长期看,世界上也许只有印度能够挑战中国,但印度的文化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种姓制度,如果解决不好,仍然难以动摇中国“全球制造基地”的地位。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制造业领域,虽然欧美、印度等奋起直追,但社会制度、福利水平、教育文化都决定了这种努力难以奏效。只要中国把握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改革教育体系和制度环境,将再次巩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并为未来数十年奠定基础。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