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倡议了最高级别纪念抗战


     

我倡议了最高级别纪念抗战

 

王锦思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9月3日抗战胜利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国家领导人举行隆重纪念活动,显示了中国政府以史为鉴、牢记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民为本、和谐为重的人本观念。

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纪念日,也是韩国的胜利日,每年这两个国家要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国家领导人讲话,顶级官员全部出席。与此相比,虽然许多中国人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但是中国不看重八一五,更看重九三,但是在九三的纪念活动也不如日本韩国在八一五隆重,也比不上其他俄罗斯、以色列、美国等二战参加国。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表通告,规定九月三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值得注意的是,“通告”规定“每年九月三日,全国人民应对……纪念”。但是事实上从来没有一次“全国人民”规模的纪念,绝大多数中国人更是不知道中国政府最重视的这一天是什么日子。

和其他国家几乎每年隆重纪念相比,中国每隔十年在9月3日举行一次国家级纪念活动,最高领导人和领导集体出席纪念活动只有两次,即1995年和2005年9月3日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讲话。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与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均没有在纪念日出席过纪念活动。而地方纪念更是迟迟延后,直到抗战胜利40周年的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才在南京市落成。

有人谴责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希望日本学习德国反省历史、总理下跪。殊不知正是因为犹太人和以色列隆重纪念自己被屠杀的苦难,才有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世一跪。

日本将8月15日定为“终战纪念日”,每年举行“全国战殁者追悼会”,天皇、皇后、首相等6000人以上入会,高唱国歌,首相讲话,政府机关降半旗,体育比赛都停止。日本“希望每个国民都能够在家庭、公司等各种场所缅怀战殁者,衷心为他们的牺牲默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首相每年至少三次出席有关纪念活动,除了8月15日“全国战殁者追悼会”外,每年8月6日和9日专程去千里外的广岛和长崎参加原子弹轰炸纪念仪式。

胡锦涛在参加俄罗斯庆典时强调,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和平的到来,民族的精神,无不有赖于抗战纪念每年常抓不懈,高调进行。

1997年,笔者王锦思意识到,世界主要国家只有中国不是每年隆重纪念抗战。1999年,我希望全国每年纪念抗战。我意识到思想的价值不应仅停留在提出问题阶段,更重要的是变成现实,变成行动。

我从2001年开始,在有关人士支持下,联系上百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等场合上提议,呼吁隆重纪念抗战,国家领导人讲话,全国统一鸣警报、默哀、降半旗,希望我国国家级、国际化、高规格纪念抗战。每年9月3日和9月18日举行国家级纪念大会,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每年9月18日全国统一鸣警报3分钟,下半旗,肃立默哀。同样纪念活动也要在7月7日、8月15、12月13日举行。

2001年春节期间我在老家德惠过年,利用正月走访亲友的机会征求建议和签名。他们代表最基层的群众,有着朴素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反应社会一部分阶层的呼声。他们都非常支持,认为有必要这样做,并郑重地在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

在吉林省交通厅工作的李立冬是我的好友和同学,联系了吉林大学法学教授、长春市政协委员彭向刚,彭向刚又联系了吉林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德斌、国际战略学教授王家福、考古学教授陈恩林,他们同意具名支持,阵容陡然增强,为日后联系其它学者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临近2001年三月,北京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全国人大会议。考虑到通过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呼吁,走正常民主渠道,效果会更好。我于是辞职去北京,付出极大的勇气和所有。

去北京前,我曾联系到侵华日军细菌战专家郭成周,他欣然加入到倡议者行列中来,并帮助我找原中央档案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王明哲。郭老称"他是真正的中国人"。王明哲郑重在建议书上批示:"利在当今,惠及万世,符合党心、军心、民心"。我在修改后的建议书中加入了这句话。他还主动要求加入倡议者阵容,给我极大的激励。

王明哲交由好友,曾担任毛泽东秘书,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逄先知。逄先知认为"很好,没有问题",他交送全国人大办公厅。

王明哲也找到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王明哲说,现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有威望的是薄一波,说话有分量。他在建国初给薄一波送过信,答应有机会再找薄一波。

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中国918爱国网站站长吴祖康还以个人以及机构名义共同发起呼吁,并积极宣传。有许多学者和王锦思不认识,没见过面,但是电话里表示可以在建议书上属名。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忠、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宁一等学者。经过长达3年的努力,建议者阵容堪称强大,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抗战史最权威专家。

著名记者唐师曾,辽宁作家张宏杰,台湾知名记者皮介行,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胡秋原署名支持,赵一曼的孙女陈红,赵尚志外甥、李兆麟夫人和女儿以及杨靖宇孙子等人也都十分赞同。 反伪科学斗士司马南主动给我打来电话表示支持。江苏青年张志杰在勿忘国耻网http://www.wwgc.cc/qm/发起签名活动,目前各种签名人数已经突破百万。这都给王锦思极大的鼓舞和激励,王锦思决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和热情。

我还拜访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孙毅中将和吕正操上将,希望呼吁最高规格纪念抗战得到支持。

九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五次会议召开,来自辽宁的代表委员提交议案和提案。与此同时,我找到的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亚美女士偕同3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建议每年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议案。

2002年9月,再次临近九一八,我赶往沈阳参加纪念活动。《辽沈晚报》记者王志东采访我,2002年9月16日报道《187位知名人士倡议九•一八之夜全国鸣警报1分钟》。就此倡议,广东省和广州市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均表示这一倡议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9月19日,《南方周末》在头版头条发表评论文章《为着和平记住战争》。 “而全国统一于某个时刻鸣警,可以作为一种必要的仪式。”

我还找到全国人大代表杨思泽(北京籍)、朱幼麟(香港籍贯),全国政协委员林盛中(北京籍)、伍龙章(吉林籍)、童世军(海南籍)等上百位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提案,并委托北京市人大代表、著名作家女儿吴青在北京提议北京七七鸣警报。

受此启发,成都民革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邓宇民推动成都市2003年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这也是除东北以外,第一个在9月18日鸣警报的省会城市。

2004年9月18日前,全民国防教育日适逢九一八73周年,我统计至少有上百个城市鸣警报,于是反映给《辽沈晚报》记者王志东,他报道后声势极其浩大。

香港远邦船务公司董事长钟惠明一直大力支持国家级纪念抗日战争,其所属油轮连续多年在九一八晚的维多利亚港湾鸣响汽笛。他还站在香港街头鸣笛纪念,感人至深。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就王锦思委托两会提案给出许多相应答复。

王锦思撰写的呼吁最高级别纪念抗战的文章,搜狐评论高达16000条,可见各界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http://comment2.news.sohu.com/n274217072.html

目前,每年九一八全国有数百个城市鸣警报。今年九月三日,抗战胜利六十五年之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出席纪念活动。这相比于每十年举行一次大的纪念活动是个重大突破。中国大有希望,我还要继续努力。

相关报道:

青年爱国人士王锦思:全国都要纪念九一八http://news.sina.com.cn/c/2003-09-16/21301755078.shtml

中国青年报各界人士联名呼吁全国纪念九一八http://news.sina.com.cn/c/2003-09-18/0401771020s.shtml

《187位知名人士倡议九•一八之夜全国鸣警报1分钟》。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CN&newwindow=1&safe=strict&rlz=1R2AMSC_zh-CNCN384&q=187%E4%BD%8D%E7%9F%A5%E5%90%8D%E4%BA%BA%E5%A3%AB%E5%80%A1%E8%AE%AE%E4%B9%9D%E4%B8%80%E5%85%AB%E4%B9%8B%E5%A4%9C%E5%85%A8%E5%9B%BD%E9%B8%A3%E8%AD%A6%E6%8A%A51%E5%88%86%E9%92%9F&meta=&aq=f&aqi=&aql=&oq=&gs_rfai

全国百城同时拉警报 “国耻日”倡议备受关注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18/content_1993815.htm

百城拉响“9•18”警报 警惕中日关系或失控  http://news.ifeng.com/phoenixtv/83881742083031040/20050918/638908.shtml

人大代表呼吁以高规格纪念抗战胜利http://news.sina.com.cn/c/2005-03-08/05395294113s.shtml

中国应以最高级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http://culture.china.com.cn/2010-08/15/content_20710294.htm

呼吁最高级别纪念抗战的文章,搜狐评论16000。 http://comment2.news.sohu.com/n27421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