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孙云晓推荐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的文章。全文如下:
今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会议提出加强统筹规划、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切实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等五项具体措施。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尤其注意到在第一项政策措施“加强统筹规划”中,与“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并列提出了“家庭教育”,并提出“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从中我看到了我国政府关注民生的实际行动,应当说是为广大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保障,为之感到欣慰!可是,对这里的“家庭教育”应当怎样理解呢?我不禁又有些茫然~~
在此,有四个问题求教于总理:
第一个问题:“家庭教育”的执行者是谁?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由家庭中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和影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职责是义不容辞的,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而国务院要“发展”的家庭教育,是在“加强统筹规划”中提出的,显然不是“家庭教育”的本来意义,不是家庭私域的事情。那么这里的“家庭教育”由谁来实施呢?
第二个问题:“家庭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果国务院提出的“家庭教育”不是指长者教育孩子的内涵,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社会上许多人热衷的另一个含义——家庭学习辅导,即在课堂教学之外围绕知识学习给孩子“开小灶”——通常也被称之为“家庭教育”。而且为了让孩子考高分、上重点校,家长们不惜重金请家教,甚至逼着孩子学习,其最大的副作用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孩子们休息、娱乐、玩耍的权利——这是教育的悲哀!其实,我国政府早已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在温总理主持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果一方面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另一方面却又鼓励面对家庭中孩子的学习辅导,是不是会强化人们“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意识,转嫁学校教育的压力,使家长和孩子承受更重的负担呢?这样“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岂不又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个问题:家庭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近年来,家庭教育得到社会广泛重视,广大家长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大量心血。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家长的困惑和问题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习惯于盯着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忽略了教孩子做人的这一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付出越多,孩子身上的毛病越多的情况普遍存在。对此,家长们苦不堪言。本人曾主持的一项对18岁以下儿童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家长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应当承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非无师自通,从家长对自己消极的评价中我们是否看到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最大需求,应该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吧?他们迫切需要正确教育理念的引领,需要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艺术,需要通过指导和训练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自身作为教育者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吗?
第四个问题:谁来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如果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家庭教育的内涵、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的认识能够达成共识,那么在这个大前提下,借助国家的政策措施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应当是我们家庭教育研究者、指导者、更是广大家长的福音了!那么由谁来为广大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呢?其实早在2006年末全国人大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明确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尽管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遍布各地,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方式迅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但是就数以几亿的儿童的家庭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恕我直言:政府投入不足、监管不力也导致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过度市场化——以盈利为目的机构泛滥成灾,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家庭教育的误导。我们也注意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了制定“有关……家庭教育等法律”。只是我觉得,“远水解不了近渴”。能否在当下国务院实施发展家庭服务业五项措施的过程中,明确现有法律中提出的“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指导家庭教育的具体职能,进而对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加强统筹规划、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保障呢?
“家庭教育”无论从保护儿童权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是从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哪个角度来说,都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实温总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就曾对有关家庭教育的建言做出过批示。那么在国务院会议中再次涉及“家庭教育”问题,您能给我解疑释惑吗?我们的“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能够通过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让广大国民真正从中受益吗?——我期待着!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