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品牌药企终端维价难题


破解品牌药企终端维价难题

——记第九届中国医药精英俱乐部CME20精品沙龙

 

随着新医药政策影响的逐步深入,药店终端经营压力的加大,品牌药终端价格混乱已成为品牌OTC企业非常头疼的问题,它耗费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又不得不做。不仅如此,怎么维价?如何保证维价一次之后价格不再反弹?有没有办法杜绝品牌OTC产品在终端的“价格战”命运?工业和商业如何合作才能共建共赢格局?

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这些年在OTC市场上艰苦维价的品牌工业企业。这不是品牌工业单方面思考的问题,而是需要工商密切配合共同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精英俱乐部(CME20)于828组织了一次以“品牌维价、终端上量”为主题的精品沙龙。沙龙围绕“品牌药维价如何开展”与“通过维价如何实现工商共赢”两个相关议题展开。30多家来自全国百强工业企业的营销老总出席了此次沙龙,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终端维价七大考量

李从选(滇虹药业副总经理)

一、           树立观念:终端维价就是做纯销

首先要明白“维价”的目的是什么,不能简单地为了维价而维价。在目前的营销阶段,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维价就是为了做纯销,也是实现品牌销量的提升。

现有的中型和大型连锁,经历了近几年的价格战洗礼,品牌产品都被他们拿来作为打价格战的首选。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有着同样的市场环境、经营方式和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如此背景下,近几年来的品牌药基本处于平进平出,甚至价格倒挂的局面。药店之所以还在销售这样的没有毛利的产品,是因为其可以带来的客流量。在这样的市场现实下,作为工业企业,我们就应该树立起“维价就是为了做纯销”的观念。

水往低处流,从一级(代理商)到二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到终端,终端到消费者,各个节点一定存在一个价格差(即利润),这是驱动产品在渠道各个环节顺畅流动的主要因素所在。因此,提升产品的价格体系,就是提升产品在渠道中的流动性,只有提价,流动性才能保证。

目前,很多品牌产品在终端的零售价都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零售价,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维价”,并不是在违反国家政策,而是要将其提升至正常水平。

二、           终端维价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做终端维价工作时,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多做考虑:

1)品牌OTC代表:目前阶段,OTC代表的第一职责是终端维价。没有足量人员的品牌产品基本不要奢谈维价。

2)连锁之所以不愿卖品牌产品就是因为品牌产品价格倒挂。工业企业必须强力维护好自己产品的零售价格体系不乱。阻止连锁之间胡窜。与商业、连锁合作时要签订价格维护协议,保持商业和连锁的合理进销差价。如果价格体系混乱,返利基本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一层面来讲,保利大于返利,维价就是保利。

3)维价之后再去做促销和让利活动。价格卖穿或者平进平出,任何终端让利与促销活动都是白费。就目前来说,连锁对于品牌产品的毛率要求是45%,必须保证进销差价在25%,然后让利20%才可进入第一主推,40%能保证不被拦截。

4)维价需要渠道和终端同时进行才有效。真正逐步提高整个产品价格体系,需要从渠道和终端同时提起,保证终端拿不到低价货才有效。要制定出一级、二级三方协议、大客户大终端协议,让他们都有价格维护和市场开拓一级利益的分配方案。同时要严控渠道,设立禁销终端客户、黑名单客户。

5)签订同城同价协议。在这一点上,必须一家一家地去说服和签订同城同价最低零售价协议。在实际操作时可先搞定最大最难的平价药房。提价时,必须在同一天开始,三天内完成,以防价格反复。

6)注意全国大连锁的跟踪协调。对于全国大连锁,必须设有专人跟踪,以便及时协调,同时要注意大连锁各省公司落地门店的维价流程。

7)最后,自身团队的执行力是关键。在终端维价工作中,必须进行系统运作,必须将终端维价当做一场长期的战役来打,另外还必须设置奖惩机制,强力处罚维价不到位的办事处和人员。

 

维价的前提是先练好内功

陶朝晖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

维护产品价格的一致性,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以白加黑为例,定价在12.5元,意思并不是要所有的药店、终端都必须卖这个价,11.8元或者13.5元就都不允许卖,这种做法太僵化,我认为维价维的应该是一个区间价,而不是某个精准价位。老师提到的要对消费者做深度访谈,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对细微的价格差是不敏感的。维持一个区间价,就足以对企业的品牌形象起到一个维护的作用。

第二点,我们要考虑到商业、药店的特殊需求。很多药店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有些打的就是“平价”牌,他们确实会把价格定得便宜些。对于这些细微的价格差别,我们没必要较真。既然是工商合作,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些不同连锁的个性。

第三点,维价的重要工作在于练内功,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出现市场价格紊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企业自身。

我曾问过不少连锁的老板:你们会拿什么样的产品做价格标杆?他们回答: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会拿特别响的品牌(做标杆),因为他们有代表性;第二种就是厂家价格混乱的产品。我有过这样的经验,由于厂家对销量的过度追求,下面的销售人员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压货,只好把终端的费用用到渠道上。而这笔费用的混乱很快就会显示在终端的价格上。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终端价格混乱是厂家自己造成的。因此,要形成长久的稳定的品牌形象,还有赖于厂家对自己的品牌多做些长期的规划,从品牌生命周期和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多做考虑,克服短期的行为,尤其是渠道促销行为。

最后一点,在如今的OTC市场格局之下,我们要将投入品牌建设的有限资源,重新做分配。90年代以前,绝大部分的费用都被厂家投入到广告方面了,现在我们则要重新考虑。药店通常的毛利都在30%以上,我们的品牌药通常只能给到他们15%-20%的毛利,药店当然是不乐意卖的。我的观点就是,我们要开始多关注药店的需求,关注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注在打广告的同时是否考虑到了商业客户的需求。

 

 

维价须坚持两大原则

杨泽(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对药店来说,他们有高毛利的产品、低毛利的产品,还有亏本的产品,亏本的产品是靠高毛利的产品来填补的,从而在整体上保持盈利,这是药店的一种经营方式。但是换个行业来讲,例如快速消费品,这个行业所有产品都是薄利,只要亏损就立马不卖,不管你是不是品牌,多大的品牌,这就是市场现实。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维价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让卖我们产品的终端不要亏本,如果亏本就可能遭下架、藏起来卖。二是要实现一定的毛利率,让药店愿意正常卖我们的产品,实现不了主推,但也不要倒推,能达到这个程度也可以。

在此两大原则的基础上,有人认为,维价之后应该想办法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即商品高毛利,让店员首推。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是操盘手首先必须意识到,维价是需要一定的代价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一段时间内也会影响到厂家的终端销量。对一些企业来说,如果维价的代价太大,难以支付,就没必要这么搞,就暂时先维持现状,能低价甩些货就甩些货。这是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企业来讲的。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上游工业的同事注意,就是连锁其实并不具备很多人认为的推广功能。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开始管理我们集团的连锁药店,这给了我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机会。从中我发现,有些高毛利的产品并不好卖,因为顾客很可能不需要,他们还是想买品牌药,所以其实药店也是特别想卖品牌药的,因为有顾客需求在,但是品牌药的毛利又太低。这就是矛盾。如果厂家能给药店多些资源,这种多方合作也不是实现不了。反过来说,厂家的一个重要工作还是不能放弃做消费者工作。在OTC产品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还是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

最后,提醒大家,维价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果想真的做好维价,就不要将首推作为主要目标,不是畅销的产品,就不可能成为药店首推。

 

更多观点(集锦)

 

祝匡善:维价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浙江康恩贝集团首席顾问)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生产、渠道、终端库存越大,产品的市场价格越乱。库存超过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那么这个价格始终是难以管好的。维价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多企业都在今天吃明天的粮,库存超过警戒线,市场上产品泛滥,如何控制价格?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公司高层的特别注意了。

 

何天立:维价再一次宣告了逆淘汰体制的存在

海南快克药业       总经理

但凡需要维价的,都是品牌药,非品牌药不存在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逆淘汰体制下,造就的是低水平的模仿——仿制。这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从根本上说,它扼杀了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造就了市场的混乱和低水平竞争。因此,维价工作除了企业本身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行业管理、行业体制的不健全。作为工业企业,我们要团结起来,促进行业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

 

黄清安:终端维价,不可跟风而强行为之

我的观点可能比较偏激:维价是作用不大的。工业企业和连锁的需求可能就是对立的。我们曾经以为自己可以为连锁带来大的人流量,带来品牌的支持,甚至给他们提供培训,但是结果却是:我们的产品越能给药店带去客流,他们就越拿我们的产品打价格战。实际上,他们最需要的还是能够看得见的高毛利。我们有太多资源投入到品牌建设、团队建设、消费者教育里面去了,剩下的资源已经不能给终端提供足够高的毛利。作为企业有多少能力、花多少钱、支撑多长时间开展维价行动,是需要因企业而异的。终端维价,不可跟风而强行为之。

 

盛洪流:产品自身有特色,维价几乎不用做

江中集团副董事长

在维价这个问题上,我们除了考虑渠道和终端外,多从消费者角度、差异化角度去思考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如果自身的产品有影响,有特色,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维价是几乎不用去做的。

 

桑迪观点:资源共享,合作才能共赢

品牌药之所以成为品牌药,是因为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很多药店拿品牌药促销,看重的就是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消费者的认可度。拿品牌药做促销,无疑能提升药店的客流量,从而提升药店的营业额。但对品牌工业来说,这并不完全是件好事,或者说是弊大于利——知名度更上一层楼了,但是由此造成的价格紊乱、品牌信誉下降,以及最终形成的终端销量下滑,都对品牌工业企业是极大的伤害。

那么,药店为何宁愿损失品牌药的销量也要拿它来打价格战?这个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毛利率的大小。

作为市场主体,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终端,追求利润都无可厚非。但唯利润论最终伤害的是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当行业体制变得越来越不利于中国本土品牌工业企业发展时,商业和终端的发展也将变成无源之水。产业链上的内部矛盾不解决,中国医药产业将永远也走不出仿制的低水平竞争,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异市场格局。中国药企、药店转型的梦想亦将遥遥无期。

回到维价这个问题上来,单就这个问题,并不应该成为工业和终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任何矛盾都有它的解决之道,前提是矛盾双方愿意、平等地开展对话,在此基础上,双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一些不同于现有盈利模式的合作。试想:如果品牌药能在给药店带来客流量的同时,本身又能产生销量和利润,药店又何苦跟品牌工业企业过不去?品牌工业又何尝不想给终端多带来一些利润?既然双方在销量和利润这个问题上有共同的诉求,何不多开展一些平等对话、深入沟通?

而作为品牌药企业,每家拥有的资源会不一样,如果能实现终端零售的共享,在多个区域市场共同开展相关市场诊断、营销培训,联动促销,只要品牌产品不产生冲突,就完全可以与零售药店紧密配合,大家一起把销量提升起来……

像这样的合作策略有很多,无论是工业与工业、药店与药店,以及工业与终端,各方应该从不断恶化的对立关系中走出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协同合作的伙伴关系,只要确立好合作的利益共享原则,共赢的局面指日可待!

 

 

感谢所有医药界朋友的支持,本届与会成员如下(排名按照报名先后排序):

李从选 滇虹药业  副总经理(主讲)

陶朝晖 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副总裁

孙景成 东药集团  副总经理

祝匡善 康恩贝集团  首席顾问

方广宏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何天立 海南快克药业  总经理

  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朱健俭 江苏康缘集团  副总经理

李汉辉 广东康美药业  OTC事业部总经理

盛洪流 江中集团   副董事长

  辅仁药业  OTC总经理

李秉彧 滇虹药业  KA总监

  紫光古汉集团  营销中心副总经理

梁管兵 四川制药制剂  营销中心总经理

  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

郝献平 亚宝药业集团  市场总监

于宏泽 东药集团  OTC总监

  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  营销总经理

杨昌顺 江西三精易安医药有限公司  总经理

满在强 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OTC总监

沙文虎 国药控股一致药业  市场部部长

袁则红 今辰药业  市场总监

钱忠明 北京复康健力  总经理

李正华 百洋医药集团  零售事业部总经理

张继明 桑迪咨询  首席咨询官

 

 

 

CME20第九届沙龙以“品牌维价、终端上量”为主题,于28日晚在桑迪总部办公室圆满落幕,本届沙龙共有30多位百强工业营销老总出席,阵容豪华,规模超前。

主沙龙办方介绍,本着“跟踪行业热点、搭建沟通平台、打造精品沙龙”的宗旨而成立的CME20,成立一年以来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和推崇。该俱乐部现已发展会员100多名,成员均为医药行业精英人士。作为该俱乐部的首倡者,桑迪营销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官张继明表示,只要会员有需要,他们将继续竭尽所能地为俱乐部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本次沙龙由桑迪咨询高级顾问薛强先生主持。

主办CME20中国医药精英俱乐部

策划:上海桑迪营销咨询机构

时间:2010828日晚201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