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琪:是谁害惨了新红楼梦?找到幕后黑手


众所周知,我是喜欢李少红所拍《新红楼梦》的。因工作需要,新版和旧版至少都看了三次,对新版的喜好从头至尾没有改过。

但同样众所周知的是,新版红楼梦上映后争议不断,大家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李少红。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新版剧作中所谓的“缺点”,可以发现,李少红做为导演,她已经完美掌控了一本中国有史以来投资最高的电视剧,我们不可以将李少红导演的权力扩大化,她能够掌控的部分均已经超额完成,而剩余的则是力量所未及,也就是说,当你要拍一部红楼梦时,必然会遇到各方面力量的博弈,这就是《新红楼梦》背后的黑手。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的批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的譬如舞美方面,但如我从前所说,审美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高下快慢的不同,也就是说,审美只有符合时代、超越时代和落后时代的三种情况,叶锦添所做的已经超越了时代,是大众审美还没有打到那个点上,这方面不再赘述。

而客观方面,经常听到人们说,演员不懂红楼梦,甚至编剧不懂红楼梦等等。这是真的么?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新红楼梦》的身后,有所谓红学家的力量在作祟。

举个例子,扮演小贾宝玉的于小彤在接受李静访问时曾说:“大家讲贾宝玉面如银盆,并不是脸像盆,而是脸上有银盆的光辉。”

这句话于小彤说的一本正经,完全信服的样子。但实际上,这话有很大的争议性。

首先,在大众通行本中,没有说过贾宝玉面如银盆,只说薛宝钗脸如银盆,这是第一个问题。

其二,面如银盆是讲光泽么?这句话可以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脸像银盆一样,又圆又有光泽。第二、古人通常以银盆比满月,所以实际上还是面如满月的意思。

于小彤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一般观众就会觉得,你一个重要演员,居然不理解红楼梦,怎么怎么滴。

但请各位注意,于小彤13岁开始演《红楼梦》,请问中国有几个13岁的小孩子能看懂红楼梦?能理解面如银盆?能懂得宝玉和待遇的爱情?

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于小彤的理解,实质上是有人教的,是某些红学家们错误的引导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新版另一个让人批评的地方,就是作者方面以曹雪芹前八十回,无名氏后四十回、高鹗等整理来署名,这一点,和公众所知大为相异。

新版《红楼梦》是以1958年俞平伯校对的《红楼梦》为底本改编的。但就算是这个版本,依旧写着“曹雪芹、高鹗著”。无名氏一说从何而来呢?

这实际上是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校订后,才将后四十回改成了无名氏。而这个意见,属于红学研究中的争议性结果。

高鹗续写后四十回是大学问家胡适研究的结果,但后来,不晓得那个专家全盘推翻胡适的成功,将高鹗改成了无名氏。这个所谓的红学成果,原本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但红学家们却走了一条捷径。

首先让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重新校注的《红楼梦》出版,改为无名氏,抹杀高鹗之名。随后再让李少红依照这个版本进行拍摄,最后当新红楼梦风靡全国时,这个所谓的成果也就成了大众主流。

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类似所谓红学成果,也用同样的流程,让自己从小众变成大众,从而掌握了话语权。

用最直白的话来说,红学家正在利用《新红楼梦》强奸民意,将自己不受关注的研究硬生生的变成真理。

红学家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呢?

他们是拿着大众的钱,然后去做自己小众的研究,最后研究成功还不被大众所认同。

随着时代的推移,他们花掉了大量经费,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的研究成功,依然没有逃出胡适、俞平伯打下的底子,可以说,什么成果都没有。

为了扭转如此局面,才会另辟蹊径,提出完全推翻前人的成果,但又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可以支持。

当你没有证据时,又怎么让人信服呢?他们所选择的,就是利用一部大众关注的电视剧,以此来推销自己几乎被证伪的观点。

这就是隐藏在新版红楼梦背后的黑手,李少红的电视剧是很好看的,这是一个导演的成功。但大众所诟病的,这部片子里传递出来错误的文化观点,却不是导演的问题,也不是制作方的问题,而是提供了这些文化观点的黑手的问题。

看过《盗梦空间》的人都知道,窃取思想还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被人植入错误的思想。

而这,就是某些红学家在做的事情。

 

 

陆琪作品,转载注明

 

[email protected]

 

(陆琪:励志作家、畅销书作家、编剧;著有《潜伏在办公室》、《上班奴》等;

陆琪说什么?说职场是“老板公敌”;说情感是“男人公敌”;说成功是“所有成功者的公敌”。在任何时候,都只为小人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