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险投资家的自述(之六)


PE行业需要变革与创新

 

国内金融机构都受到严格的监管,唯股权投资是证监会留给市场的一片监管空白乐土。中国究竟有多少家私募股权基金?实在很难说。仅仅在上海,我就遇到了多家投资经理不超过3名、管理资金不超过2亿元的基金。

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赚钱也越来越困难,主要表现就是,企业家在出售股权时,要价变高了。2007年,企业基本上都能接受8P/E的投资,但现在,很少有投资者能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进入了。总体感觉,好项目越来越少了。

那么,私募股权基金应如何应对呢?会否有什么新的变化?

我经常和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打交道。尽管股权投资机构鱼龙混杂的现象十分严重,但大型机构的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还是相当之高的。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未来还是应该提升业务水平,打造业务的宽度和深度。

股权投资基金有许多分类,国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上都是成长型的,投资于未上市公司,通过这些企业的IPO实现在二级市场退出。近年来,A股市场留下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项目,比如高盛亚洲直投公司对于海普瑞的投资,就让我羡慕不已。

但相比国际市场,国内的股权投资基金还是有些太单调。而且,缺乏实质退市机制的A股市场,也未必一直能够为股权投资基金带来异常丰厚的收益。

不妨看看海外,除了成长性基金外,还有很多周期性基金,他们买入困境中的企业,通过整改让企业实现盈利之后,再将企业卖出。比如,不久前某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私募股权基金,要把他们接手并整改过的某印刷企业卖给中国的上海电气。能够把客户发展到中国的国有企业,国外的股权投资基金可真不简单。相信未来,当中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后,这样的股权投资会更加流行。

 

券商直投还有多少机会

 

我认为,直接投资公司的大量成立是保荐机构的一种新气象。他们不同于当年的鼎晖,将会一直作为证券公司的子公司存在。现在一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肯定了直接投资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合法地位。

在成立直投公司之前,保荐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很小,作为纯中介机构,风险并没有被纳入保荐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通常,保荐机构所要承担的损失就是白忙一场,而没有任何投资的风险。

而直投公司成立之后,保荐机构开始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当然,收益也更可观。在一次与几家直投公司经理的会谈中,他们告知我,直投业务中能够赚钱的业务有两种类型:其一,被投资企业已基本确定上市,这时主要考验直投公司是否有足够强的谈判能力,能够捞上一笔;其二,被投资企业还处于发展早期,或者很难准确描述未来发展方向的拐点阶段,这时主要考验直投公司的项目判断力,以及他们运作项目的能力。

目前,不少直投公司都偏重于前一种盈利模式。比如,在2009年的一次会议上,海通开元的一位投资经理就告诉我,他们公司主要做Pre-IPO业务。确实,在东方财富网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海通开元也确实是在最后关头入股,并且大赚了一笔。

而项目开发能力比较强的保荐机构,比如中信证券和国信证券,对于Pre-IPO的把握能力更强。说个有意思的案例,创业板首期上市的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是一家生产机械手的高科技公司。在登陆创业板之前,曾经由中信证券保荐申请中小板上市,但没有成功。在企业申请失败后,中信证券下属的直投公司金石投资即对新松机器人完成了私募投资,然后在次年申请创业板上市成功。

但是,这样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在近期的项目开发中,各地企业家均对我表示,他们非常反感某些机构在他们企业上市前,打着投资的名义来套现。同时,私募股权市场的报价越来越高,未来的直投公司也不得不向项目早期阶段转移。

 

全文刊载于《融资中国》九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