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牌冰激凌 不问你姓名


  香港8万人游行,以文明且克制的方式表达了对菲当局的不满,寄托了对遇害者的哀思。

  无独有偶。在米国的时代广场,同样有一群抗议者挥舞着手中的牌子,举证Google侵犯隐私的斑斑劣迹。在他们的口中,Google老总施密特就像一个贩卖高科技冰激凌的投机者,对不设防的无知者动刀,手段颇为低劣。

  

  类似的视频被传到了网上,似乎又一场扒粪运动即将开场。然而,马上又有网友爆料,领衔者其实是受雇于别有用心的组织,目的就是给Google泼脏水。

  

  这是一个太容易造神造鬼的时代。网友的眼睛不揉沙子,面对搜索和广告巨人,他们毫不吝惜口诛笔伐。然而,这把屠刀倘若为利益集团利用,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当然,网络时代,郭德纲可以被围剿,黄晓明可以被增高,张悟本可以被强拆,李一可以被放倒,区区一个Google,又能怎样?

  

  其实,Google所作的更像一个家长。它告诉孩子们哪里要付费,哪里可以免费。当然,法律的红线不能碰,道德的底线尽量不沾。只要去政治化,还可以在香港立马。这绝不是妖魔化的根本理由。更何况Google丰富的土壤,还是激发了李开复办创新工场?单是两年前孵化的语音搜索,现在就成了百度哼唱的香饽饽。

  

  不过,Google以及Gmail的用户还是会担心,Google会不会因商业利益而道德沦丧,把自己的旧账翻出来,甭管是搜索历史或者email内容,动不动就出事?谁没有点秘密呢?要不,干吗360浏览器搞出了无痕搜索(当然,实际用用也就是马其诺防线)。

  

  在这一点上,Google的立场始终未变,搜索邮件只管用,广告跟踪系统与账户历史记录其实是分离的,这就避免了混同带来的信息共享威胁。毕竟,现代男女结个婚,还要婚前财产公证,婚后独立核算呢?

  

  像Zappos这样的公司会跟踪你的搜索记录并推出相应产品。但是,Google没兴趣,它们会考虑高附加值的方式,比如整合数据搜索的结果,并作出趋势预测。

  

  Google买了DoubleClick,从而把技术发扬光大。它以独立第三方服务,帮助广告主更好地传播,即使是在非Google的网站上都可以做。但是这个跟踪并不与你搜索结果直接相连,你的Android手机和Gmail账户可以高枕无忧。Google着重于广告的分类优化,这样营销把握性更大,数据也不与账户绑定,安全系数高。

  

  

  或许,Google做得坦白了,所以才引发众怒,被妖魔化了一阵子。待事情平息,老用户还是难以割舍,算法不同,结果偏好,习惯使然,使得它还有生命力。网络中立并非咒语,互联网的隐私与透明度,始终没有明确的规则,这也让Google妥协的希望成了泡影。一旦被定性,翻身并不容易。

  

  搜索和档案资料越积越多,匿名信息超过18个月肯定被忽略,但是网络历史就像根针,定在那里。什么时候翻开,什么时候存在。这是挑战写回忆录的那帮家伙们。忘记就是背叛,但是重演也不是坚守。Wi-Fi让这种尴尬达到了high点。

  

  谁都怕成为黑客的饭后甜点,但是Google并非始作俑者,关键还是你选择曝光的心态是怎样的?一时好玩到无心恋战,没有后悔药。就像微博,你可以选择缄口,但如果说,隐私就容易被解读。碎片化的生活,更致命,不是有句古话“断章取义”么?

  

  其实,跟Twitter和Facebook不同的是,Google是个https搜索引擎网站,Google的Buzz更是一个受SSL协议保护的社交网站。这就意味着监管审核与Wi-Fi捕捉对用户根本不起作用。

  

  此前,Google曾让YouTube开放一段用户档案信息,但是一年之后就关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Google比谁都清楚。AdWords已经足以让广告商趋之若鹜了,Google并不想因隐私与网友为敌,亏本生意谁做啊?

  

  如果Google是一款冰激凌的话,只融在口,不融在手,应该是个多方受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