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通往汽车强国还有多少荆棘


    日前享有汽车行业达沃斯美誉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刚刚落下帷幕。

    在这次论坛上“自主创新”又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不少人为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而欢呼不已、弹冠相庆之际,该话题的重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居大思危”。

    如果刨去老跨们中国工厂的产量,自主品牌其实只是以中低端产品占据了不到一半的市场,而且市场份额并不稳定,长期以来靠政策吃饭的依赖性较重。

    尽管自主品牌在不断进步,但是从“技术”和“品牌”方面来看,任何一面都不算强。表现在总体竞争力较差、经营效益偏低、产品影响力小以及附加值低等,截至目前仍然没能形成一两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品牌响当当的企业。

    因此,这次论坛老调重谈“自主创新”并不是多余和做秀。

    今天,它仍然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和紧迫。

    沉溺于“以市场规模论英雄”,将使我们迷失做强自主品牌的方向,不思“自主创新”。而乐衷于心甘情愿低为跨国公司拎扳手,通过组装他们的车型来分得一杯羹。

    饮鸩止渴的结果就是,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汽车零部件的配套采购权长期被外方掌控。即便是真正经过自主创新鼓捣出来的新产品,在外方的排斥下,也只能“养在闺中无人识”的无奈地做怀才不遇的孤芳自赏!近在咫尺的本土化配套,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这种格局,加重了我国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空心化,严重阻碍了此领域的技术进步。

    多年来,不少本土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一直呼吁整车厂给予更多配套的机会,但是这对于通过自己的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在中国市场摄取了巨额利润的老跨们,几乎是“与虎谋皮”!

    而在被誉为“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赶超汽车发达国家的一次绝佳机会”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本土零部件业也正面临着再次被整车厂轻视的可能。

    且不谈曾几何时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总成上“拿来主义”盛极一时,而眼下,一些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失去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

    尽管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纷纷不惜入巨资,期望培育打造跨省级、跨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的产学研联盟,毅然决然地誓要创新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但是我国的一些大型汽车企业却转而把橄榄枝伸向了国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

    这无异于是把先期合作的宝贵机会、后期配套的巨大空间,统统让给了海外相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而另一方面,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厂家们在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一需要巨大投入的系统工程中至今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没有形成合力,更别说责任明确的横向分工。

    虽然出现了一些联盟,但是各个厂家各有自己的小算盘。在不具约束力的框架下,他们之间的合作,常常是貌合神离!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在自主创新依靠新能源汽车产业决胜未来、通往汽车强国的路上,依然荆棘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