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旗下的自主品牌是罂粟还是玫瑰?


 

    “雄关漫漫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

     从中国成立第一家汽车合资公司之日起算来,23年弹指一挥间,“市场换技术”终于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直到近来,“自主品牌”之花才刚刚在数家汽车合资公司中闪现。

    虽然姗姗来迟,但也照亮了中方大型汽车企业决心大干自主产品的梦想。

    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广汽首款自主品牌轿车传祺、东风日产运动风格的自主两厢小车,接连高调发布。

    而上海大众、长安福特马自达、东风本田、广汽丰田以及长安标致也都在摩拳擦掌,欲意在不远的将来齐齐推出合资公司框架下的“自主品牌产品”。

    合资公司搞自主,看上去很美。它绽放的究竟是有毒的罂粟,还是带刺的玫瑰?

    这种包含中国特色的合资企业“自主”浪潮,将带来什么?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表明,实力和话语权不断上升的合资中方,不再满足于组装外国公司的车型,而是追求更高水平的二次创新。

    在经营管理经验日益丰富的同时力求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迈开了“外国新车导入”和“自主车型开发”的“双腿”,通过切入自主品牌板块为自己今后预留更大的发展空间。

    幡然醒悟的背后,孕育着未来做大做强“自主品牌产品”的希望。符合国家《20092011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提出的,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整车研发、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的政策精神。

    虽然合资公司框架下的一些“自主品牌产品”的车型平台来源,受到不少人士的垢病。但是,“自主品牌”之风在合资公司的波澜乍起,依然是值得称赞的好事。

    至少,这表明合资公司的中方,在面对“发展自主产品”的问题上,不再是心安理得地无动于衷。

    中外车企合作关系的层次,也由原来的简单导入外国新车型上升到自主车型的合作开发。

    中方由此从单单本土化改进步入了整车自主研发的新阶段,必然会扩大同先进技术的接触面,在推出自主产品的过程中借用合资公司更多的技术资源。

    这,不失为一个进步。

    合资中方利用外方资源,在开辟并探索着另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

    而对于合资企业的外方,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产品将是双赢的选择,他们将从发展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中获得来自我国各级政府的政策优惠和某些细分市场的利润分成。

    合资企业在公务用车的细分市场的地位将得以提升。顺利进入千亿元规模且每年增长20%左右的巨大公务车市场,无疑将回报丰厚。

    因为,无论是按照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十条有关本国货物的规定(是指在中国境内生产,且国内生产成本超过一定比例的最终产品),还是根据业内专家提出的自主品牌的四个条件(一是由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在中国取得的商标专用权;二是必须是上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拥有的商标专用权;三是拥有该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工业产权、产品改进和认可权以及产品的技术转让权;四是必须作为消费者识别的主要标志,在汽车外部显著位置如车头和车尾加以标注),这些合资企业框架下的新结晶,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归到自主品牌之列,从而享受到自主品牌共同的政策待遇。

    而合资企业采取错位竞争策略、更深程度本土化的自主品牌整车产品,将在性价比提升之后,满足更多消费层面的需求。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合资企业发展自主产品,必定会不可避免地给本土车企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不是灾难。

    整合合资企业的各种既有资源、按照合资企业的质量标准生产的自主品牌,它可能带来的是良性的竞争。

    充其量,它是带刺的玫瑰,而不是有毒的罂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