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成功与失败均成竹于心的方法论—绝对论管理学的创立(5)


 

 

失败的管理者饮盈利之酒于酩酊而后被动地去亏损;明智的管理者不等亏损来临便将其消化于无形;成功的管理者视亏损为武器,用它来打击敌人,保护自己;伟大的管理者善于再创造一个亏损,使之与固有亏损产生乘除关系,以实现“负负为正”或“亏亏为盈”的千古绝唱!——亲爱的读者,您属于哪一者呢?

 

——题记

 

 

 

了解了资源是资本之母,我们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了。诚然,它对于企业家、管理者来说具有十分地重要的意义,它等于告诉人们,只要能够把各种资源管理好,也就自然能够把资本的增殖与可持续增殖的事物管理好了,因为资源不是别的,是资本之母。(1)它可以使对资产、经济的管理提前到“孕前”或“产前”。(2)有利于提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避免“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亏妹妹”。(3)为企业家、管理者开发和利用“亏损资源”,并将“亏损资源”转化为“赢利资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差。(4)有利于企业家、管理者“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毫无疑问,要想实现并达到上述目的也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不是别的,正是需要首先将资本资源与资源资本的区别与联系搞清楚。

 

 

有区别“资本资源”与“资源资本”的必须

 

人们一般认为,资本是被企业用于到商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并能够给投入者带来剩余价值的物质形式(生产资料)和非物质形式(货币资本)。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认识,片面就片面在,它没有把同样能带来剩余价值的社会资源列入资本。大家知道,相同的资本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社会资源也是一种具有资本性质与意义的东西。尤其是在生产过剩和饱和经济条件下,将同样数量的资本投放在哪儿,其产生的价值就越发不同。

既然社会资源对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那人们为什么要否认资源所具有的“广义资本”之意义?为此,为了做一个明智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我们就有首先将“资本资源”和“资源资本”区别开来的必要。那么,何谓资本资源?简单地说就是尚未进入商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那些资本形式。就是说,只要是尚未进入商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所谓资本,都属于资本资源的性质。或许有人会问:资本就是资本,怎么会有“尚未进入商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之一说?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尚未进入商品生产与销售过程”的资本,企业也就谈不到“扩大再生产”之一说。换言之,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是由于他们拥有“尚未进入商品生产与销售过程”的资本。当然,如果有人把“尚未进入商品生产与销售过程”的资本理解为企业的利润也可以。大家知道,利润可以转化为资本,但在尚未转化之前或“尚未进入商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之前我们还不能把它当作资本,而仅仅是一种“资本资源”,因为资本的前提是必须得投入。

或许又有人会反问:资源并非是企业投入的产物,那笔者的“资源资本”又是怎样产生的?难道他不违反“资本的前提必须得投入”这个条件?是的。这是因为,商品生产的企业没有投入不等于别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没有投入,如果他们的投入对于拟从事商品生产与销售活动的企业来说有利,那我们也就理应把他们的投入当作自己的资本,因为这种“投入”有利于我们拟投入资本的增殖。这也是一些开明的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的基础建设和颁布一些优惠政策的原因。

 

 

有区别“盈利资源”与“亏损资源”的必须

 

通过上述使我们了解到,只要有利于资本的增殖和能扩大企业拟投入资本的增殖,无论它们是否属于本企业,那我们都应该把它们认定为是企业的资本,虽然它们对于本企业来说仅仅是一种资源——因未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核算,所以只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资本。但是,其所具有的资本性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当然,上述所谓的资源具有“赢利资源”性质,因为它能够给拟投入者带来或创造出剩余价值。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也有有利于企业盈利的资源。

那么,什么又是盈利资源?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或创造出相对剩余价值的资源。何谓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对“相对剩余价值”有如下描述——企业在其所采购的生产资料中获得的由其他企业的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很显然,只要不是由本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我们又能够得到,那它们便具有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性质了。诚然,政府的投入而非我们的投入,如果能够给企业带来或创造出剩余价值,那也就应该具有相对资本的性质。

那么,什么又是亏损资源?首先需要肯定,它是一种与“赢利资源”的性质与意义完全相反的资源,即它的存在非但不能够为我们带来或创造出剩余价值或赢利,而且还是一种有限制、助碍企业赢利与可持续赢利作用的东西。换言之也就是说,只要是限制、不利于企业赢利的资源,无论它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应该属于“亏损资源”的范畴。在这里,笔者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盈利资源与亏损资源均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和接受投资的政策均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的投资者来说,发生了变化后的基础建设和投资政策其价值属性肯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会存在很大的差别。为此,为了能够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价值属性的家底摸清楚,我们就需要随时随地对已有的资源性质与价值进行重新确认,重新予以测算与修改,而不能搞“一刀切”。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一种资源是具有赢利性质还是有亏损性质,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区分“盈利资本”与“亏损资本”的必要

 

而事实上是,不仅资本资源与资源资本,赢利资源与亏损资源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盈利资本和亏损资本之间同样存在着区别与联系。何谓赢利资本?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和创造出巨额利润的资本。在这里,笔者需要首先指出的是,在“能够给企业带来和创造出巨额利润的资本”中不仅包含企业的“自有资本”,也应该把我们可以开发和借用的“非自有资本”一并纳入。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能够将一些具有资本性质的“赢利资源”纳入才对,因为有资本性。

反之,当然也就说明,所谓“亏损资本”也就是非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或创造剩余价值,而且还会给企业带来或创造亏损的资本了。读者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资本就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或创造出剩余价值,否则就不会有企业亏损和经济衰退现象的发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和企业的亏损是怎么产生的?难道是非资本投入的产物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既然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和企业的亏损全都是资本投入的产物,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称为“亏损资本”?

有时,笔者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把“亏损资本”称“反资本”。所谓“反资本”就是与资本的性质与意义完全相反的资本形式。诚然,无论是“亏损资本”还是“反资本”也都是企业、国家投入的产物,所不同的是,这种投入没有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或创造出剩余价值而已。诚然,谁也不想让自己的投入带来或创造亏损,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和国家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又无法避免。当然也是有苗头的,而非一朝一日“变性”,因而才有区别赢利资本与亏损资本的必要。

笔者以为,能够及时、不断地将“赢利资本”和“亏损资本”从企业的总资本中分离出来,单独地加以核算,不仅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更加具有未来意义。说它具有历史意义,是因为它能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过去的工作都犯了哪些错误;说它具有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有利于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考核;说它具有未来意义,是因为它有利于我们对亏损资本实施逆变,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绝对管理,是专门着眼于于未来的管理论。

 

 

“资源核算”与“资源管理”好大一个产业

 

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犯这样或那样错误,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对经济社会未来、市场经济未来把握不准造成,而我的绝对论经济学、绝对论管理学,无疑是专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上述结论又是如何得出来的?因为笔者经研究发现有以下事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与可持续发展程度即她的文明程度,绝对取决于对各种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程度,而又主要表现在,对无形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科技资源的利用上。

为什么主要取决于无形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科技资源的利用上而不取决于自然资源、有形资源的利用上?因为自然资源、有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取决于无形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上。其实,这里面的道理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的使用,均建立在无形资源即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采信等,又都具有无形资源的性质。

泰勒的“流水线”是一种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能够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谁又能说它不属于无形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思想资源、程序资源、制度资源、科技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结果?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对上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置于企业对资本的管理?前置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回答当然亦是肯定的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我们的企业还是我们的国家却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笔者经过30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问题就出在人们至今也不知“资源是资本之母”的道理,至今仍然在那里争论“资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资本是投入的产物”之问题。“资本明明都是由各种资源转化而来的”嘛!如果这个结论成立且毋庸置疑,那么我们能够区别“资本资源”与“资源资本”,“赢利资源”与“亏损资源”,并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准确的分类与核算,便自然而然具有了、获得了“绝对管理”的性质与意义,因为我们已把资本之母娶回家,做了“媳妇”。

那么,笔者又凭什么说“资源核算”与“资源管理”是个好大的产业?这是因为,就是到目前为止,也无论是在世界的范围内还是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企业家和管理者已认识到在资源与资本的互化中蕴藏着如此多而大的剩余价值,而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又是企业、国家岗位设置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唯一能够完全替代、兼容、矫正当前所实行的“资本核算”与“资本管理”的财务核算、经济统计、经济审计,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事先记帐法则”和“事先核算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