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04年本人在经济日报主持中国能源版时写的一篇时评。虽然当时看来超前了些,但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时至今日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毫无疑问,中国的能源战略已经走入了误区,重新回过头去看,我们已然错过了太多的发展机遇]
如何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搞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节约使用,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这是当前我国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迫切课题。而作为强本固基之举,有专家指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亟待破局。
建立新评价体系
制定和实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油气资源评价。而一直困扰决策层的问题有三:一是中国疆域到底有多少可备不时之需的油气资源?二是目前国内缺油状况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三是这种缺乏是否将再次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然而,由于信息获取有限,国家有关部门对上述三个问题,几乎无法全面解答。有关部门也因为基础数据的缺乏而无法为国家制定油气资源战略、勘探开发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这就需要建立国家油气资源评价体系、方法、规范、流程以及评价参数体系等,同时还要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信息应用平台,并组织人员进行评价方法软件的开发和数据交换接口的攻关工作。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邵厥年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通过油气资源评价数据库的建设,可以计算出我国油气资源的技术可采量和经济可采量。这样就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的决策提供动态数据支持,计算出当油价降到10美元一桶的时候,国内的油气开采量降低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从而决定增加进口的数量。”
为此,2003年9月,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并组织开展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同年11月24日,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正式的评价实施阶段则从2004年4月开始。而最终的评审验收时间为2006年6月。为了配合国家“十一五”计划的编制,油气资源评价的初步成果,被要求在2004年年底先期提交决策层。
用好两大“新资源”
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油砂(含沥青)和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被列入到被评价的队伍中来。油页岩在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时,曾经是我国一种主要的油气资源。但自从上世纪60年代国内发现大庆油田以后,由于生产成本比较高,而被放弃了。
被纳入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视野的还有“瓦斯”,又称“煤层气”。我国煤层气的资源量位列世界第三,探明总量为31.46万亿立方米。据专家介绍,煤层气与天然气热值基本相当,但由于“出身”不同,天然气被当作洁净能源、战略资源,而煤层气则成了煤矿工人的“第一杀手”。其实煤层气也是一种洁净的气体能源,它的成分与天然气基本相同,两者可以混输。开采利用储量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将来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而且煤层气还是一种非常容易找到的新补充能源。
据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霍永忠介绍,我国从1996年就成立了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联公司”),其主要业务就是从事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输送、销售和利用,但发展缓慢。这次油气资源评价将煤层气列入其中,意味着我国在煤层气资源的产业政策上,无论决心还是立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面临五大难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专家白荣春日前说,2003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亿吨,天然气产量为350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的第5位和第18位。据其介绍,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原油输送干线1.68万千米,成品油干线0.27万千米,天然气干线1.69万千米,初步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进”、“西气东输”、“海气登陆”的油气输送格局。此外,中国油气工业在勘探开发实践中,不但形成了以陆相成油为代表的石油地质理论体系,建成了从科学研究、勘探开发、炼油工程建设、储存运输到装备制造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在油气勘探开发的众多领域,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先进技术,而且,石油物探和钻井技术也表现不俗,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
但即便如此,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目前仍面临五大问题: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察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风险勘探投入不足,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加快开放步伐
是问题就要破解。因此,如何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使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取得重大突破,以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这是中国油气工业面临的挑战,也将使中国油气工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这种判断基于以下认识:一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用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地质师吴国干的话说,1993年至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6.1%,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5%。二是从国内石油资源情况看,石油可采资源平均探明率为4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勘探中期阶段,石油资源还有较大的潜力。中国天然气可采资源平均探明率为22%,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属于储量产量的快速增长期。中国还拥有较为丰富的油页岩、油砂、沥青、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三是中国石油节约的潜力很大,这将为国内外节油产业和石油替代产业提供巨大的发展和成长平台。
另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介绍,中国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正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时期。目前,中国接卸进口原油的深水码头不足,原油和成品油管输率低,天然气主干管网尚未形成,油气储存能力不足,制约了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将大力推动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未来20年内,中国将建成约10万公里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主干管道,以及大型石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队,并在沿海地区建成一批大泊位的石油码头和若干液化天然气码头,这些项目都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投资或建设。
目前,中国已与国外石油公司累计签订了200多个石油合同,合同区面积105万平方千米,引进外资93亿美元,其中与美国石油公司签订了57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合同,投资金额近50亿美元,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领域对外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只是开始,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政府在做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同时,将继续促进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这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更是中国制定和实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004-7-5 经济日报记者 蒋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