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化“草根经济”为“榕树经济”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我市民营经济植根性强、内生性强、成长性好的最好形容;而“风吹草动”则又凸显我市民营企业多而不强,缺乏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现状。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晓峰在昨日召开的全市工业经济暨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占据我市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要立足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头,由“草根经济”顺势发展为“榕树经济”,为中山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坐标】

  ★★★优势

  我市现有民营企业18.9 万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4.4万家。今年1-7月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993亿元,增长23.2%。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达到48.7%,占全市经济"半壁江山"。民营工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不断加大。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993亿元,累计增长23.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5.4%。民营工业企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5.8%。民营工业企业对GDP贡献率为32.6%。

  ☆☆☆劣势

  从总体上来说,我市民营企业多而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去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上缴税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三项主要指标未达到省的要求,全省排名第18 位。

  ●●●策略

  激活民间投资,推动民营经济从"草根经济"发展为"榕树经济"。

  【观察】

  "凡是国有和外资经济可以享受的政策,对民营经济一律都能适用,凡是单独针对民营经济的限制性规定一律予以废除,要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今年7月7日在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一番话,无疑为占据半壁江山的中山民营经济注入了强心剂。

  昨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晓峰在全市工业经济暨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山经济成分中比重较高。为了促"草根经济"向"榕树经济"发展,中山将在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融资体系建设、努力破解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瓶颈上着力。

  ■民营经济整体实力明显不强

  我市现有民营企业18.9万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4.4万家,尽管分别同比增长8.5%和15.8%,但总体而言依然存在多而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全省百强民营企业我市只有5家,与中山经济总量不相适应。

  薛晓峰分析,制约我市民营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民间投资未能有效激活。虽然中央近年不断出台政策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但实际操作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民间资本投向工业的意愿不高,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未充分发挥。二是民营企业融资较难。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资金面趋向紧张,国内银行申请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难度加大,而部分供应商往往要求现金交易,中小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三是民营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产品档次不高,高级技能人才匮乏,制约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草根"要想发展为"榕树"的气根,必须盘活民间资本,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融资作用。大力引进境内外商业银行,用好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东凤村镇银行、小榄村镇保险公司,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撑。按照培训一批、改制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加快民营企业上市进程。此外,要大力培育民营龙头企业,结合现代产业100强和"三个一百"工程,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集中扶持。提升对民营企业生产、研发、营销、检测检验等服务水平,加快民营经济集聚扩张。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撤除对民营企业的隐形障碍,加强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及时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和信息。选择条件成熟的镇区开展审批"零收费"试点,打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

  ■十大领域进一步开放激活民间投资

  我市民间资本雄厚,具有规模大、体制活、市场敏锐性强的特点,至7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2372.9亿元,上半年民间投资181.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0%,增长40%。薛晓峰指出,这无疑是源头活水,要完善政策环境,通过激活民间投资来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这一思路正在抓紧实施。市发展改革局局长黄桂光告诉记者,我市当前正在抓紧制定 《中山市促进民间投资指导意见》,按照 "凡是民间资本能办的事都要尽量让民间资本去办"的要求,坚持放宽政策、放手发展原则,进一步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家和省市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领域。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利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金融扶持等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能源领域、电信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商贸流通领域、中介服务领域、教育领域、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福利领域等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拓宽民营经济大展身手的舞台。

  【支招】

  民营做大着力"解放"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士伦教授认为,中山民营经济基础好,近年来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民营工业完成投资53.6亿元,增长31.1%,增速高于全市工业投资10.8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投资44.2%。但从民营经济投资结构分析,排在前列的是房地产、制造业、建筑、商贸和餐饮,处于比较低端的领域,市场竞争力不是很强。

  如何使民营经济既有量又有力?梁士伦表示,中山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尽管现在提出很多领域要对民企开放,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玻璃门"现象,民营与外资、市属国有企业之间很难做到公平竞争。有些政策依旧停留在口号上,实施起来并不到位。

  "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其中一点就是'适宜创业',也就是说要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使民间资本热衷于从存款走向投资。"梁士伦说,市政府应下决心出台一些真正让民营赢利的政策,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准入门槛。

  梁士伦指出,中山民营企业规模不大的一个因素是许多老板小富则安,金融危机来袭时,老板存在"不做"或"少做"的观念比较普遍。中山要加强培养民营企业法人的"企业家精神",引导有影响力的民企老板有大视野做大事业。同时应加大鼓励民营企业上市的力度,通过上市融资促进民企做强做大。——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