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城市性格与气质
——解读刘元举《城市.大演奏厅》
雷 达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很少见到像刘元举《城市.大演奏厅》这样用“非虚构”的话语方式表达强烈的个人风格追求的文本,因而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具有创新性或挑战性的文本。这部作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也不能简单归之于大散文的写作,作者调动了十八般武艺,有纪实的陈述,有小说的描绘,也有散文的抒情,更有诗画的意境韵味。作品正是运用这些“多声部”的手段,通过对深圳这座城市的音乐与建筑的描写,创作出了一系列感人的具象群,人物谱,体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自信,张驰有致的节奏,打破文体羁绊的自由。这样的写作,颇有冲击力,富有刺激性。
从刘元举的写作经历看,他先是写小说,然后主攻散文和报告文学,也写过评论,又是做编辑出身,故有杂家之特点。多年的磨练,使他具备了虚构与写实的双重功力。读他以前的作品,如《西部生命》和黄河系列,能够感受到一种大气在回荡。现在,他将这种大气融注到一个城市之中,甚至一个城市的音乐生活之中,居然也能纵横捭阖,游刃有余,这跟他的多年的积蓄是分不开的。
记得2000年夏天,我在拉萨机场候机,突然碰到了元举。他风尘仆仆一副行者模样。当时我们都非常惊喜,在拉萨的相见,好像很久没有见到亲人的那种感觉。后来,他送我一本《用镜头亲吻西藏》,是他西藏之行的成果。我看他的摄影作品,还有他的洋洋洒洒的文笔,觉得他真是个兴趣广泛,才艺超群的人,也是个性情中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城市.大演奏厅》正是这样的有准备之作。面对一个城市、特别是一个城市的音乐活动,该如何下笔?这很难写,很容易就事论事,写得很狭促,很小气。然而,这部作品不是这样。开篇从深圳的火车站写起,引出建筑师、钢琴家、钢琴赛事等等,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很是新奇。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些很生疏的物事,但元举谈起这些,如数家珍。忽然,笔锋一转,他扯到梁湘,又扯到贝多芬,你会摸不着头脑。但是,看进去吧,看进去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对作者来说,涉及到的多方面专业知识,都是信手拈来,不但内容丰厚、信息量大、人物繁多,而且叙述有层次,有质感,语言华丽却有韵致,这就不能不令人佩服了。
在刘元举的写作中,有一个时空结构,这个时空结构又含有两种节奏,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节奏和音乐生活本身的节奏。所以,读这部作品本身就像是听一部交响乐,一个大型协奏曲,各章的题目也是用音乐的乐章来命名的。这个作品给我带来的一个惊喜是,作者在不经意之间,创作了一个新的文本样式。我们必须注重都市的书写,但可惜我们的都市书写的传统和现实都比较贫弱,我们还很少能写出都市的文化灵魂和性格。但刘元举却写出了一种城市精神,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精神,或者说,具有无限创造力的精神。同时,他写出这个城市是人才的摇篮,培养了大批音乐和建筑人才。这个城市在努力提升现代人的素质方面,非常有特点。深圳是目前全国钢琴人均拥有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城市建设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一方面经济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精神需求在不断增长,由此构成一种协奏或交响的关联。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幻化成了音乐和建筑的诗化结合。
作者在刻划人物时,非常注重人物与城市的关系。他比较令人信服地写出了,一些重要音乐人的成功,只能是以深圳为根据地。如果不是在深圳,他们不可能不可能拿到国际大奖,更不可能攀登上艺术的或人生的高地。比如李云迪就是很典型的,像但昭义这样的人物同样不可忽视。但昭义对李云迪面临最关键的比赛时说,一个人完全没有私心杂念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现在必须要做到,把什么都抛弃,什么都忘掉,都不想,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作品通过他笔下的人物与城市的关系,准确传递出城市的性格和气质,城市与人,相互烘托,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事实上,作者写音乐和建筑已写了二十来年。这部书能以此角度切入很好,不是一般作家可以写的。这给了我一个启示:过去和现在的报告文学,总是长于写形而下的东西,写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么报告文学还能不能集中表达形而上的东西,或者是纯精神的东西,或者比较虚灵的东西?刘元举做得不错,证明是可能的。这书的很多章节表达了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人的理解,对傅聪这样的大音乐家的理解,对建筑艺术的理解与解读等,这些笔墨,精神含量高,而我们的报告文学在这些方面,此前尝试得很不够。第二点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是,报告文学能不能从比较多的教化式的、功利性的写作,转向审美的、甚至唯美的写作?或者有一部分作品进行这种转型?报告文学这个名称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我更倾向“非虚构文学”这样的名称。最后,刘元举对我还有一个启发,就是他借别人的炉灶做了一道自己的精美的菜肴。何意?我看到最后,才知道他的这部作品是深圳的一个创作签约“项目”,由深圳资助的项目,但是他在这个项目里面,借别人的火,煮自己的肉,确实他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了,完成了一个艺术品,同时也完成了创作任务。这个了不得!既宣传了深圳,但同时尽可能把它变成有个性有魅力的艺术品,维护了它的审美品格,这个创作经验值得很多人学习。
最后,实事求是地讲,刘元举的这个“超文本”写作中的这个“超”,是不是无限的,可以容纳一切的?我感觉他组织得不错,开篇不久,写一个女孩子拿两只巨大的箱子出站,深圳火车站,全部是滚梯,一马平川,她顺利出站了,比内地许多内里堂皇,出站搬运东西极难相对照,就见出一个城市的设计水准。这是讲建筑,这个细节一下子打动我了,由此展开了关于深圳的音乐及其它。但是,书中装进去好多互不相关的内容,发过好多议论,这个有没有极限?我想还是有极限的。不是说什么都可以融入进去的,有些东西可能融不进去,有些东西,和主题没什么关系,扯得过多,过于离题就变成炫耀和掉书袋。其它我挑不出什么毛病。我祝贺元举为深圳、为中国的城市、为中国的音乐和建筑,写出了这么一部值得称道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