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本文载新华网新华副刊2011年1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1-01/20/c_121003990.htm)
中国赣州网2011.1.20转载http://gz.jxcn.cn/whys/2011-01/20/content_485615.htm
出外办事,最怕中途卡壳。要是赶上事情急,那可就倒霉了。可是,许多事情是我们事先不可预料的。今天到工商银行去打款,就不怎么顺利。先是填写的卡号少了一位数,19位变成了18位。弄不清错误究竟在哪里,不得不回家进行重新核实。来回两趟纠正之后,却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出示身份证时,名字竟然会与银行网络资料上的姓名不一致。身份证上,名字最后的一个字为“邦”,而银行资料上查到的却为“帮”。要不是银行办事的人看我跑了几趟,给通融了一下,任你多着急,这事一时半会都办不了。
我一直使用的都是“邦”,而“帮”字之误却是由多年前一位姓吴的办事员造成。当时在换户口薄的时候,老吴拿起户口薄就填,一不留意,就将户主名一页的“邦”写成了“帮”。我眼尖,知道这样会给我带来麻烦,要求老吴改过来,老吴却有些无所谓,说:“没事,后面一页写对就行。”于是,在后面的《常住人口登记卡》页面上,又写成“邦”。这个“邦”才与身份证上的“邦”是一致的。
古人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一字之差更不是小事了。如今是信息社会,个人信息成了非常重要的资料,用的时候也非常多。名字的用字要是不统一,麻烦可就大了。就说这打款,若是人家办事的跟你较起真来,急死你都办不了事。
可是,许多错误的出现也许不在自己身上。譬如,替我换户口薄的这位老吴,就是给我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搞得人措手不及。前几天在医院住院部办事时,就曾遇到过一位农妇,她在医院农村合作医疗结算窗口旁一脸的无奈。她分明叫王二姑,可当时村里收录村民信息的村干部恶作剧似地写成王三姑,而王三姑是她妹妹之名。平时没什么重要事情要办,她也没管“二姑”、“三姑”的,好多事情都当“三姑”办理。如今这涉及到要报费用的时候,从头到尾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办到。所以,事情就卡壳了。
办事的办事时不认真,事后也不会给人负责任。而失误一旦造成,麻烦就远未结束。所谓“门难进、脸难看”,这对老百姓来说,在一些行业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要更正由别人犯下的错误,则需要跑很多路,说很多好话。
一字之差,是作风之差,是态度之差,更是品德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