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的30年,是背负理想执着前行的30年,是历经风雨终见彩虹的30年。30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因为有亲爱的读者相伴左右,我们从不孤独。继往 开来,与时俱进。三十而立从头越,我们记录历史,我们永不停歇。
12月29日下午,山东大厦大宴会厅内,暖意融融,《经济导报》创刊30周年纪念会正 在举行。一个个花篮,一束束鲜花,映红了200余位到会嘉宾的脸庞。每一位嘉宾胸前佩戴的郁金香胸花,傲然盛放,溢满了喜庆和希望。
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友情流淌。《经济导报》,迎来了30岁华诞!
“这场庆典,跟过年一样热闹啊,”山东国强五金集团董事长宋国强一进大厅,便满脸喜气地说道:“今天我见到了很多老朋友,但最老的朋友还是《经济导报》,我跟她都深交8年啦,今天她过生日,我能不高兴嘛。”
“从你们的服务中,我深切感受到你们对这份报纸的感情。只有带着这种深情去办报,读者才能看到一篇篇鲜活的文字,这样的报纸一定会越办越好,”翻阅着《经济导报》创刊30周年纪念特刊,特星连锁集团山东公司副总经理于杰说,“虽然时时都在关注导报,但没想到这份报纸还有这么深厚的积淀。从你们的一张张笑脸中,我看到了《经济导报》辉煌的未来。”
于杰觉得,导报如同一条纽带,将企 业、政治与经济务实地联系到了一起。“其实企业与媒体就是一对孪生兄弟,随着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角色越来越重要,媒体应该向企业不断传递国家大政方针、世界经济环境等各种信号,供企业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导报也常常会对一些成功案例进行剖析,这让我受益匪浅,”拿着12月29日出版的《经济导报》,于杰意味深长地说:“山东的企业家能从这份报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对于《经济导报》而言,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王蔚教授具有“三重身份”:一是读者,二是撰稿人,三是特邀学术顾问。这三重身份,使他与《经济导报》结下了22年的不解之缘。“我家里保留了各种版式的《经济导报》,”他动情地说,“20多年来,我的所思所想,大多是通过导报展现出来的。”
“‘闻达天下,声及全球’。这是我对《经济导报》的评价,也是我对《经济导报》的良好祝愿。”王蔚说。
“我很喜欢这个老朋友,因为她有个性、有棱角、敢披露、敢监督,这种朋友已经很少见了。”宋国强说,《经济导报》应该坚持一如既往的导向作用,将经济活动的整体与细节相结合 ,为企业家们提供更多政策层面的走向与分析,“并且要更加关注社会各阶层对于经济事件的反应与他们的生活 状态,让更多读者能在报纸中看到自己。”作为《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红凤一直担当着“发声器”的作用,“一些观点从专家传递到公众,最重要的就是渠道的畅通与专业,《经济导报》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对于经济事件的分析既体现出学术水平又贴近群众,做到了深入浅出,这是非常难得的。日后《经济导报》的发展方向,应该将‘精’坚持到底。”“好的调查报道有深度,有逻辑,娓娓道来,并给读者以启发。”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李德荃同样是《经济导报》的老朋友。他建议说,报道应进一步“落地”,更加关注山东的经济现象,深度挖掘经济人、经济事,深入洞察齐鲁大地新的商业力量。“在山东这样一个经济大省,这样一张财经类专业报纸大有潜力。”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葛金田教授也时常关注着《经济导报》。他说,对热点问题的深层次追踪,可以极大提升一张报纸的品位。《经济导报》在这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今后还可以加大报道力度。比如可以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系列报道,这样读者就会总是有所期待,阅读起来也会更加过瘾。
“借着导报的生日,我们媒体界也来了个大聚会,”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张广军有些“懊恼”地说,“今天带的名片太少了,根本不够用。”他说,《经济导报》在山东财经专业媒体中已成为一面旗帜,为山东的经济发展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理应受到业界如此的关注与尊重。“《经济导报》创刊30年,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为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在贺词中,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向红对《经济导报》给予高度评价。1981-2011年,30年,我们见证历史,我们从未缺席。正如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在讲话中所说,《经济导报》的30年,是背负理想执着前行的30年,是历经风雨终见彩虹的30年。从当初《鲁物市场报》的“一声啼哭”,到如今《经济导报》的“三十而立”,隆隆作响的庆典礼炮恰如声声战鼓,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30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因为有亲爱的读者相伴左右,我们从不孤独。继往 开来,与时俱进。三十而立从头越,我们记录历史,我们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