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约5100名15岁上海学生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成绩成为中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不久前,《纽约时报》在教育版头条发表了题为《上海的高分震惊教育者》的文章,称中国首次参与国际性标准考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验结果显示,上海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方面得分遥遥领先,远高于美国。这一成绩,让欧美教育专家惊叹,但同时也令学者思考:上海是中国教育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并不代表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PISA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的测试之一,其在评估测试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公信力,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测评成绩被各国视为衡量本国学生综合技能,以及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和依据。
面对中国学生PISA考第一的意外结果,一些人不够有一个疑问,不管是奥数也好,PISA也罢,中国人得到的全球桂冠比哪国都多,可60多年来,有13亿人口之众的中国就是培养不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就是培养不出世界顶尖级的高科技人才和学术大师。他们于是得出结论,所谓的PISA一旦进入中国,也没能够跳出应试的温柔“陷阱”,瞬间就被中国给同化,入乡随俗了。因此,他们觉得中国学生的PISA成绩遥遥“领先”于美国学生一点不奇怪,除了说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突出外,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但在笔者看来,真实情况或许并非如此。且不说PISA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经过充分考验的,仅仅就PISA的历届第一来看,PISA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国学生的学生和创新能力,比如比如芬兰学生在2004年的PISA测试中获得第一后,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向荷兰学习的热潮,而与此同时,荷兰也连续数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年度“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芬兰那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我们中国也是如此。可是,与芬兰等西方国家所不同的是,我们缺乏的并不是一流的中小学生,而是一流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和高等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等众多方面可以比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同龄人都要优秀,都要出类拔萃,我国学生在全球PISA中夺魁和在各式奥赛中屡屡得奖便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这些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异常突出的学生一旦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模具”铸造,他们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创造力便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