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六十三 子张第十九(甲)
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言论的记录,主要有子张、子夏、子贡等,内容包括学习、道德、人物评论等,最具特色的是子贡对孔子的几段评论,维护了圣人的形象和孔门的威望。
·学儒之人做到这几条就可以了
19.1【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见得思义”,这里的“得”是指名、利、权等各种利益,当我们见到这些利益或是得到这些利益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义?是否正当?来路不明的钱,或者莫名其妙地送给你一顶帽子,你都要考虑考虑它的来路正不正。我们平时也常说,拿不得的,不拿;吃不得的,不吃;摸不得的,不摸。所谓拿不得,吃不得,摸不得也就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乎正道,合乎正义的,就拿,就吃,就摸,不用客气,放心大胆地去做。
“祭思敬,丧思哀”——祭祀的时候要恭敬严肃,父母或长辈过世,办丧事的时候要有悲哀的情感。在成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办丧事的时候,大家还喝酒、打麻将,一点哀痛的氛围都没有,也看不到悲伤的情绪,这怎么行呢。
所以说,一个真正的士大夫,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一个严格受到儒家教化的人,做到了“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这几条,“其可已矣”——也就可以了。
·宣传教育部门要搞文化教育
19.2【原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信道不笃”——“道”可以说是一种信仰,用儒家的话来说,是先王之道;用道家的话来说,是自然之道;用佛家的话来说,是菩提之道。如果一个人对道“信而不笃”,意志不坚定,老是左右摇摆,总是给自己打问号,处于怀疑状态,那这样的人“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样的人多了他能怎么样,少了他又能怎么样呢?我们经常说,一件事有了你不多,没有你也不少。子张十分看不起这种“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的人,这些人尸位素餐,说得俗点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实在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经历了这一百多年的动荡,受到了种种非议,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但现在闯过来了,国家又开始重视道,重视德,我们才有机会在这里讲孔孟老庄的学问。
·贤达之士应“尊贤而容众”
19.3【原文】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读解】这一段是子夏、子张师兄两个在扳手劲,考功夫,是孔夫子去世之后的事情了。当时,魏文侯请子夏做了国师,子夏带了很多学生,而他们学生之间也多有往来。一天,他的门人参学于子张,问子张如何与人交往的事情,子张就反问他:“你们的老师子夏是如何给你们讲授的呢?” 子夏的学生是这么转述他老师的话:“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夏这句说得就有点简单了,他说,可以交往的人就跟他打交道,不可以打交道的人就拒绝跟他打交道。这句话对不对?当然对,哪里有错?我们平常过日子,也会很自然地遵循这个原则,大家都会择友而交,有益的朋友要交,无益的朋友则拒,就像谈恋爱的人一样,喜欢就交往,不喜欢就拒绝他(她)的求爱。
这个说法看起来无懈可击,但子张有不同的看法,子张曰:“异乎吾所闻。”——不对,我从孔夫子那里听到的不是这种说法。子张把孔夫子搬出来说话,否则,子夏未必就听子张的,因为那个时候,子夏的声望高于子张。孔子曾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君子尊重贤人,但是也能容纳普通人。“嘉善而矜不能”——君子鼓励善人、好人、有德性的人,但也怜悯那些无能的人。遇到能干的人、有德的人,我们当然要推崇,为之鼓吹。但是遇到那些能力弱的,还是要同情和帮助他们,你可以不跟这样的人打交道,但是你不能怀着一种骄傲的、鄙视的态度对待他,应该以一种慈悲的、宽容的、怜悯的心态来对待他。从拒绝到怜悯,不但心境变了,而且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人胸怀与德性的微妙差别。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如果我真正是贤达之人,又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大道能容万物,天地也能容纳万物,老天并不会把苍蝇、蟑螂等害虫一网打尽,也不会因为狮子、老虎、豺狼残食弱小动物就让它们灭绝了。上天有这样的胸怀,圣人也有这样的胸怀。圣人能容君子,也能容小人,不能因为小人没有德性就把小人斩尽杀绝,这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上各种层次的人都有,但君子永远是少数,小人永远是多数,面对小人你要广施教化,圣人不但能容小人而且还要教化小人成为君子。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君子,也没有谁永远是小人,小人还是要学修从善,长成大人。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我们都要给他们忏悔的机会,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这就是圣人的胸怀和德行啊!
反过来说,“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如果我自己都不是贤人,是令人生厌的人,那只有别人拒绝我,我哪里有资格拒绝别人呢?所以,首先要看清楚自己,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君子、贤人。孔子的教育宗旨是“有教无类”,这个“无类”就包括了君子,也包括了小人,所以,为政者、贤达之士者应该“尊贤而容众”,广施教化。
从这个方面来看,子张和子夏的差别就很明显了。至少在这件事上,子张比子夏胸襟更宽,德性更广。当然,子夏也不是吃素的,他也有自己的高明之处,请看下面一段。
·小道也有可取之处
9.4【原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读解】什么是小道?以儒家的观点,士农工商四行,除士所从事的圣贤之道外,农工商等诸多技艺都属于小道,而大道是大人之道。从《论语》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并不排斥小道。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虽然是小道但也有可取之处。所以,关键是君子如何面对小道,一方面要取其可观之处,可取之处;另一方面,“致远恐泥”——我们在对待小道的时候,要护持自己的根本而不要沉迷其中,不能因之妨碍了自己的远大目标。现在的学生玩电脑游戏不要命,不吃不喝不睡,有些十五六岁的电脑高手,搞点什么黑客、游戏设计简直不得了,比电脑专家还要厉害。这是不是小道呢?当然是小道,玩久了,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中,离开了现实生活,就妨碍了自己正常的学业。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喜欢下棋,虽然不是专业选手,但一天到晚工作不好好干,家里的事也无心料理,沉迷其中,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耗在里面了。本来,适当的娱乐也无伤大雅,偶尔玩一下也可以,但是你不能把正事误了,特别“是以君子不为也”,——君子更不能沉溺于“小道”,妨碍自己宁静致远的境界,最后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和志向。
·孔孟老庄,新鲜的老话题
19.5【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读解】“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两方面结 合起来,正好是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意思。从心理状态上来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又是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写照。
我们每天有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我们龙江书院有一位刘大姐,学习非常精进。她已经六十岁了,退休以后每天早上起来读经典,怕自己上了年纪,记性不好,还每天把所读的文章在电脑上打一遍,不认识的字马上查字典。她比我岁数还大,但打字比我快,上网也比我熟悉。她就做到“日知其所亡”——每天都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都学习未知的东西。同时,我们也应该“月无忘其所能”——每月记住已经掌握的知识,反复学习,毕竟三天不摸手生。所以说,我们每天都要学习,用生意人的话来说,就是每天都要有进账,每天有盈利的生意就可以做,否则,每天都是“赤字”,那生意还怎么做呢?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每天没有新的知识进账,就会慢慢在这个信息时代中落伍。
有人问我,少儿读经怎么办?很简单,一个最好的办法,唐诗三百首,每天背一首,要不了一年300首就背完了。如果现在举行一个唐诗比赛,估计没有几个孩子能够把唐诗三百首背完。其实,对十岁到十五岁的孩子来说,一天背一首诗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还要“月无忘其所能”,否则背后面一百首的时候,前面一百首就已经忘记了。《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每天要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每月还要反复地复习,这样才“可谓好学也已矣”——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好学,而且是善学。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得很快,每年出的新书不计其数。话又说回来,对于没有学习过“四书五经”的人来说,“四书五经”就是新知识,而且非常新,非常时髦。大家想一想,前几年,国学热不热?兴不兴?一百年前,“四书五经”还被称为故纸堆,但是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又开始觉得孔孟老庄说的话新鲜了,是可以开智慧、养德行的大学问了,种种方面妙不可言,意义深远,所以,我们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
·思考和解决眼前的问题
19.6【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解】笃志是指志向真诚纯一,一心一意,也就是抱元守一。“博学而笃志”就是说要通过广泛地学习,使自己的志向凝聚起来,厚实起来,不能让自己的志向如同薄纸一样不堪一击,而且,也只有博学之后,才知道笃志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需要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要“切问而近思”。我们心里有没有疑惑,有没有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人十分淡漠对生命的认识,对精神的认识,对宇宙的认识,管它那么多,过一天算一天,人们对真理的求知,对大道的求知的感觉很淡。孔子说:“早闻道,夕可死矣。”古人那种迫切求道的精神,我们现在还有没有?遇到了高明的人,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我们有没有去亲近,有没有恳切地去请教?“近思”并不是胡思乱想。有些人提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念头来了,问题马上就来了,他自己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你还没有回答完时,他念头一动,下一个问题又来了,而且他提的都是与自己不相干的问题,只不过是他脑子里偶然冒出来的问题而已。“近思”是要联系自己的精神、生活、工作实际,提出有切肤之痛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每天想些“美国人有多少亿万富翁”、“地球什么时候爆炸啊”这样不相干的问题,解决不了自己的实际困难。我的老师本光法师曾传给我们一句真言:“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假如有人承诺明天给你一个亿,这话千万当不得真,那只是一句空话;即使说明天给你一万元,也是口头支票;还是马上有500元装在口袋里最保险,最踏实。“切问近思”也是这个道理,多思考、解决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问题,我们才能够知道“仁在其中矣。”
·即使君子,也要通过学习才能得道
19.7【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读解】古代的各门工匠,不管是作陶的,制作铜铁器的,还是木匠、裁缝等等之类的百工,都要在他们的工场里面完成他们的工作。做衣服在裁缝店,打铁的在铁匠铺,如同过日子要在家里,办公要在办公室里一样。我们要知道做事与其相应场合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相应的场合,你的事情就办不成。为什么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如果不在工场里,你的工具从哪里来,你的场地在哪里?我很羡慕美国的家庭,为什么?因为在很多美国家庭里,车、钳、铣、刨等各种工具一应俱全,家里的孩子很小就有条件利用这些工具学习机工、钳工、刨工的本事,如修汽车,还可以搞各种发明。我们现在的家庭哪里有这样的条件?所以老话讲,修道的人法、财、侣、地缺一不可。同样的道理,“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他所追求的道。这里的学包括了修,学修是一体的,学修不能分家,孔子的学问是以修养为学问而不是以知识为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