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价格怪现象看产业化与国际化的本质


春节临近,旅游的与购物的,以旅游的名义购物的,以及在购物的同时旅游的,比平时增加了许多。

其实并不单独春节,其他诸如黄金周、小长假、各种节假日甚至平时都有如此的现象出现,只不过没有如此强烈罢了。其实节假日不过是商家给消费者提供的不能不消费的理由。

 

其实相当比重的游客是不喜欢在旅游的同时被安排许多购物的内容的,因为购物的时间是发生在游客旅游的时间之内,并占用了旅游时间,这倒是不能怪旅行社,毕竟传统的旅游中,“吃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本来就是并举的。

稍微了解一些旅游行业的内幕与潜规则的人都明白,即使所带的游客没有购物行为,导游也会赚取游客的“人头费”,游客有了购物行为,导游更是会得到相应比例的提成。至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本人涉足旅游业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某些极端的导游会对不乖乖购物的游客态度恶劣有加。

但去国外(包括港澳台等境内特殊区域)旅游,购物却是许多游客都喜欢的事情。不仅仅是新鲜感,而且是因为假如在国内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买到同样的东西,不仅难以确保其是真货;即使能买到的是真货,价格怕也会高出许多的,既然可以买到或者保真或者便宜的货,自然可以冲抵旅游的其他行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了。

1+1<2也算是求得内心的平衡了。

 

市场是公平的,但有一种普遍现象,却让我们内心很难平衡:

国外的奢侈品在国内的仿冒品,价格低,甚至几百元都被习惯性地认为是假货,而且被当成是常识。即使那是用“原配”的原料配件,即使在行业内被称为是A货与超A货,生产出来的依然被认为是假货,在生产销售的时候,依然无法拿到台面上。

在国外,即使价格相对高得离谱,都会被中国人趋之若鹜地追捧。

 

市场对奢侈品的高价格,往往持包容态度,说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似乎洋品牌多卖钱是正常的,洋品牌便宜才是不正常的,所以便宜的洋品牌买到手更不自在。便宜的洋品牌,不是被走私偷渡过来的水货,就是被仿冒的假货。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责在于走私偷渡者,以及制假贩假者。而不是那些品牌的拥有者。

那些由于“货品”卖便宜了而遭受损失的正牌厂商自然可以像受委屈的孩子一样地哭诉。对中国政府哭诉,对WTO哭诉,抱怨中国垄断倾销以及政府支撑等非市场行为。

 

而我们的游客甚至是用捡便宜的心态,去对待大品牌的每次促销,几乎每个游客每次去国外旅游,都会看到来自中国的游客大包小包地携带回大量的物品,不仅给自己买,而且给自己的亲人与朋友买。这让我们不禁想到市场刚刚放开的时候,进城的人回到乡村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的,从大城市里淘到在自己的穷乡僻壤见不到的东西,或者见不到的品牌。

想来,虽然改革开放了30多年,这种对洋品牌的奴颜媚骨依然没有本质变化,对本土的产品更加不信任甚至鄙夷。

 

与这种包容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种残酷却让我们不寒而栗。

比如CCTV爆料:虽然茅台五粮液在春节之前的涨价,而且部分地区还出现断货,并造成奇货可居的假象。这些国产的高档品在国内价格高,而且买不到,但相反从国外买的价格就便宜,而且不断货;我们的媒体发出振振有词的质疑之声:难道我们的这些白酒真的值那么多钱吗?并揭露,其实茅台五粮液之类在市场顶尖价格的酒,其直接成本不过30~50元。

其实也不单纯是白酒,甚至是汽油柴油都出现了出口国外之后的价格与在本土价格相比倒挂的现象。还有在国际上被闹得沸沸扬扬的稀土出口现象。中国的稀土虽然仅仅占全球储量的36%左右,却要承担全世界90%以上的出口压力,而且不卖还不行!

 

那么,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低,凭什么在得到相同的产品的时候,要花更多的钱?欧美中东之地的人,收入水平比中国人高许多,凭什么要用更低廉的成本得到我们的名牌产品?难道这单纯是某些企业个性化的行为?在企业行为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苦衷呢?

其实或许我们这种逻辑刚好为国际势力给予中国罗织罪名提供了把柄。你的价格比当地商品的价格,甚至比你们在国内的价格低廉,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更辛苦的人没有赚到相应的合理利润,或者是更贫穷的人采购成本比富有的人高得多。

 

我们不能不问自己一个更深入的问题:

中国的市场,保护的究竟是谁的利益?假如两者只能选择其一,是厂商的利益还是消费者的利益?是国内厂商的利益还是国际厂商的利益?

从我们所看到的状况来看,产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更多的不是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是厂商的利益;国际化的道路,更多的不是保障国内厂商的利益,而是保护外来厂商的利益。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

放开了之后,外边势必会有更多的力量进来,开始是彬彬有礼,然后是求得平等的地位,再然后就是追求治外法权与超国民待遇了;当然里边的也会出去,从憧憬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到逐步认识到外边的世界也很无奈,以至于有孤军深入、举目无亲的感觉。

进来的东西会满足里边的人不同的需求,比如奢侈品会让使用者有成就感,招商引资会让政府官员有政绩并得到仕途的提升,洋面孔会让人有新奇感,并塑造自身国际化的形象,直接的收益就是可以得到更多的礼貌与尊重。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跟中国人传统的“礼教”有关。对外人彬彬有礼,自己出门就要以安分守己,不惹事生非为原则,毕竟是“强龙难压地头蛇”,受了委屈、有无名火气朝家里的最亲最近的人撒。因为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

——倒也是,自己的爱人跟别人抱头痛哭,放在谁身上谁都不乐意!

 

我们的传统教育、我们的政治教育、我们的政策规定,都在表明我们的基本态度:

外人进来就是客,是需要以礼相待的,人家是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来帮助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所以对外人是“不得无礼”的,即使人家违法犯罪,都要在全世界的视角,提供相应的豁免,授予其超国民待遇。

相反我们的人走出去,出去的东西是去扰乱人家既有的市场的,是要从人家的碗里分一杯羹的,是孤军深入举目无亲的,是需要寄人篱下,矮人三分的。

——本质上看这种态度,是民族虚无主义与极端自卑的表现。

 

如此循环,差距拉大,恐怕是中国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失去自己的将会越来越多。从政策倾向性到入侵的贪婪性,以及实力与经验,都使得中国自身的企业与市场面临被动局面,并越来越难以控制,不能不值得我们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