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孔子的关系及中国文化的逻辑


按照道理来讲,应该把先生的孔子放在前面,作为后生的毛泽东放在后面。但因为此处这些文字是出于思考的目的,为此作此行文顺序,特此说明。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标题之中的“文化”一词是从广义的角度加以使用的。 

毛泽东与孔子,对于其它文化体来说,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具有很高认知程度的符号,现在也同时出现在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天安门附近区域。 

对此,在中国国内是有争论的。这里的文字,是从哲学的角度审视这两个人的文化涵义,个人认为这样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希望在文化界内能够首先找到对此二者关系认识上的共识。 

1。一个文化体,其存续,要处理好“对人”和“对事”二者的关系。所谓“对事”,就是搞好生产、科研、经济、社会管理等等,要求尊重其中的规律性;所谓“对人”,就是尽可能维护、促进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与协作关系。如果过分注重后者就是和稀泥了,会损害该文化体的科技经济生产的发展进步;而如果过分单纯关注前者没有关注团结人的工作开展,那“事”也整不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人,才能做成的。 

2。如果第一点不错,看看毛泽东与孔子二人在此问题上各自做对了什么吧。 

3。孔子关注人,其典型概念“仁”---两人之间关系怎么处理?其基本思路,个人的体会就是要求二者须“有仁”配“有义”,二者是阴阳互动的关系,没有互动则阴阳阻隔,则不顺,就出问题。儒学的核心就是在讨论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社会才会和谐。 

4。毛泽东创新了中国文化,他注重研究各种领域内的做事的规律:军事辩证法、论持久战、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的建设规律、三线建设与国民经济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划分等等等等。别说毛泽东,连我都看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脱离开事来单独讨论人的问题的重大缺陷,不是总说中国历史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科学吗?毛泽东时代不是做成了很多工业、技术、水利铁路等等事业建设吗,这与毛泽东极端重视“事业观”不可能没有关系。这一点,请后人们,尤其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朋友们,一定要三思之! 

5。回顾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的第一个时期,有时会感觉毛泽东作为被神化了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国家建设“事业”相结合,是中国大国地位确立的保证,让人想起了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此处为文化意义上的讨论),因此,那个时期的中国文化人普遍具有思想改造下的“我对人民有罪”的心理感受,简直是中国文化版本下的原罪说。后来极力主张要引进西方的基督教中国才有救的右派思路,中国就有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向外国的基督去忏悔自己的原罪才觉得过瘾呢? 

6。因此,中国文化从毛泽东时代打下事业的根基到今天兴旺发达,是与毛泽东对于中国文化的改造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今后的发展与建设,必须处理好事业观与人本观二者间关系,不可偏废。没有了能够凝聚人心的事业,人的问题会层出不穷纠缠不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