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啥样的GDP?
——从高铁,风能,多晶硅说起
眼下春运开始,一票难求,黄牛党猖獗,政府下大力气整治,周而复始。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称:“我认为到‘十二五’(2011年—2015年)末期,随着铁路的大建设、大发展,春运一票难求的情况将从根本上改观,或者说将成为历史。” 王志国如是说是把宝压在“高铁”的发展与建设上,于是“高铁”的评论络绎不绝。
“高铁”是中国铁路客运的杀手锏,这是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比法国的磁悬浮还有竞争力,因此外国人也想进口。依我看,外国人想要咱们就出口,何别先在国内建“高铁”?这虽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但属于是高投入建设,水泥钢材各种物资消耗相当高,建成后票价贵,与中国现在的消费不适应。如果发挥现在的动车组能力,并在经济发展布局上做一些调整,把劳动密集型企业搬到劳动力输出地,加上主要干线的“高铁”进一步发挥潜力,春运压力还是会减小的,这需要国家统筹安排。这个账发改委应当算得清楚。
“高铁”多输出要比在国内率先铺开建“高铁”要有利,效益也会更好。更重要的这样一来,少用了大批的钢材水泥等物质,也是低碳发展的思维,加上还能保护不少农田,何乐而不为?
中国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风电。17号有报道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首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是好事,要我看风电就不要出口了,留着国内用,这也是真正的低碳发展呢!
华西都市报去年有一个报道:“东方电气敲定204亿元大单 风电整机首次出口海外”,这也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为啥不留在国内发电?动不动几百亿的出口订单,国内还是靠火电,好处都让外国人得了,我觉得太不划算了。
还有一个就是多晶硅,现在是热得不得了。多晶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关于太阳能利用,发电只是其一,光电转换效益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就目前讲德国西门子技术在当今世界是领先的,但为啥欧洲人不干了,让台资进驻大陆。大陆官员认为多晶硅是高GDP产出,高科技,销路又好,何乐不为?
其实又错了,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美国能源部计划到2010年累计安装容量4600MW,日本计划2010年达到5000MW,欧盟计划达到6900MW,预计2010年世界累计安装量至少18000MW”,也就是91%的产品是经济发达的欧美、日本消费,而这些地区却不生产多晶硅,台湾也不干,因为这些地方的环保标准比大陆高,环保标准一提高,成本就高了,加上大陆工资低啊!更重要的是多晶硅生产是高能耗,消耗一度电生产的多晶硅,转换成太阳能电池板在25年寿命中只能发8度电。外国人当然想要了,中国人耗费煤炭发电,生产多晶硅,外国人用太阳能电池发电,可想而知,这些外国人精明到骨子里了。
实际上中国出口贸易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从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转型,这时候出口不能只图GDP,至少要从低碳、资源保护,环境减排、国土保护,保护劳动者收益多方面考虑。
而我们的干部在评估这些项目的时候,眼睛里就是GDP。这样的发展方式不转变,还是GDP依赖症怎么了得?
中国经济的盘子——估计2010年全国GDP要达到38万亿,中国自己得到多少好处,外国人得到多少好处,老百姓又得到多少实惠和好处,这是要精打细算的。38万亿的1%就是3800亿啊!一年增长7%就是2.66万亿,绝对增长也就基本接近去年的净增长。中国现在经济的盘子大了,每年增长7-8%,如果实现高效,低能耗,低排放,高积累,而且老百姓还能多收,这种经济就合理了。实际上随着经济的总量的盘子越来越大,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不仅不现实,必然是经济发展会违背科学发展观。
国务院今年9月发布公告确定7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都是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的转变。我们现在究竟贯彻咋样,现在需要认真评估,而不在于显功,摆成绩。
如果搞成高GDP增长,高CPI,即便职工收入增长加快了,但是就目前中国经济局势贫富差距将会继续加大,这种经济发展最后还是一个“坏GDP”大于“好GDP”的增长模式,实际上是不划算。
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再拼资源,拼环境,拼低工资,如此下去国内矛盾将会变成一个不解的大疙瘩。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九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