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申办亚运会拨款被立法会否决


1月14日,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辩论香港启动申办2023年亚运会60亿元拨款,经过逾两小时辩论,最后以40票反对、14票赞成,申亚拨款被否决。

申亚被否决后,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会长霍震霆对结果表示失望,“唯有像运动员一样面对赛果”。而内地有媒体不无遗憾地报道称“香港申亚梦碎”。

民间批评政府“好大喜功、搞面子工程”

香港市民何欣欣女士说,目前香港东区的过海隧道,正酝酿提高过往车辆收费,民众叫苦连天。政府与其花费四百亿元办亚运,不如花数十亿元回购东区隧道,让市民免受加价之苦。

香港媒体人吴志森则特意把2009年港府对民生各项的投入翻了出来,发现去年政府对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每项的投入,都不到400亿,少于办亚运预算,“这样显然说不过去”。

也有人问,举办亚运可以增加逾万职位,但是这些职位在亚运之后能否存在?用几百亿换上万个临时职位又有啥用?

民众更不认为亚运是“公共利益”

在我们看来,奥运、亚运也许就等于至高无上的“公共利益”,但在香港人眼里却未必如此。

假如内地人愿意出钱替他们办亚运,他们应该愿意,但是让他们自己掏腰包就不一定了。

举办亚运究竟需要多少钱?门票收入是否足以收回投资?即使香港有必要促进全民体育,但是这样的目标是否一定要通过举办亚运才能实现?这些问题本身都只有通过议会和社会充分辩论之后才能弄清楚。即便亚运是利益远超过成本的盛事,但如果资金分配或使用不当,亚运能否成功举办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不用说能否兑现推动者所承诺的举办亚运会给香港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