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让围观不在孤独


  走过2010,我们重拾关于法治的记忆片段,或温暖如玉,或沉痛如铅,触摸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楚楚印痕。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沉冤得以昭雪,也观察到立法博弈的艰难历程,我们见识了种种丑恶背后的光怪陆离,也感受到世人心中对法治的不离不弃。

  走过2010,伴随着有良知的国人向各类有违国法、人性、乃至基本人伦道德的恶性公权事件冲锋陷阵。公众的力量就似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互联网这个最后的还未完全沦陷的阵地之上。虽密布弹孔,但依旧迎风猎猎作响。

  走过2010,围观表现的之所以抢眼,是因为“围观”其实是一种无奈,是因为怕被跨省追捕。“在国内上访被打,被精神病,无奈之下国人只能选择网络围观。一个人围观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聚沙成山,积水成流,围观也是一种力量!

  走过2010,名人、维权、问政、改革……在这一年里,中国式微博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属性,尽管它的力量很小,但我们期望这个功能简单的网络产品,会促使社会最终回归其源头------以人为本。

  中国太大,中国太复杂,无论历史问题的累积,还是现实政治幅员的广阔以及政治变数的无穷组合与升级,都是举世无双。这样大而复杂的实体,在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单一的力量能够一下改变。但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例如,亿万人的围观,亿万人的目光聚焦,就能聚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探照灯,就能一点点穿透特殊利益的高墙,一点点照亮我们的现实,一点点照出我们的未来。

  中国太大,中国太复杂,转型时期形成的巨大信息鸿沟,官方传统格式化的宣传路径,受到了网络直播的强烈挑战,直接推演了公众对真相的渴望。如何得以丑恶暴露于阳光之下?又如何发展为对腐败与渎职的不舍追问?你、我、他,或许都不是这些事件的“主角”,但却以更加关注权益的姿态、更加在乎正义的敏感,用公民围观的力量,撕开真相黑幕的缺口,拓展我们的公共空间。

  在全民微博化的今天,微博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新生力量。但或许这样的“围观”,并不能属于真正改变生活乃至于改变中国社会的常态。但正是因为法律的缺位给了微博更多的表现机会。“公民活动就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不信任的基础上,如果现实生活好一点的话,可能就不会这样了。现实表达渠道太窄了,没有可能性,走法律途径程序复杂,效率未必很高。”张鸣认为微博成为维权工具实属无奈,他也提醒,“光围观不行”,要有合法的行动。

  在全民微博化的今天,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在墨香四溢的纸媒版面,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汇聚到一起。一张张忍不住的“嘴”,一支支停不下的“笔”,一个个敲击不停的“键盘”,编制出一段美妙的舆论协奏曲,对法治的呼喊犹如跳动的音符。公民作为言说者而存在,在翻过的一页页日历上,我们倾注着公民的主体性情感,为故事中的人鼓与呼,为制度的废立著书立说,为构筑未来的法治栖息地不停呐喊。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推动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毫无疑问,是一种助推法治的不竭动力;毫无疑问,一个公共舆论场正在中国着陆,汇聚着巨量的民间意见,整合着巨量的民间智力资源,每次鼠标点击都是一个响亮的鼓点,这鼓点正从四面八方传来,汇成我们时代最壮观的交响。

  回首2010,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关注的力量如潮水般涌动,一种不离不弃的坚守让人刻骨铭心。我们还不成熟、不理性,但只要我们珍惜这一方言论场地,怀揣着内心的一份柔软,保持着对社会正义的痛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以更理性的围观,去迎接中国法治新的曙光。

  2011,让围观不在孤独。互联网生活,已成为今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的精神气质,正在成为今日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是你的、我的、大家的、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舞台上,你我是表演者,亦是围观者。而围观,可能会改变中国,并注定会改变我们自己。

  2011,让围观不在孤独。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网络。若说围观是通向公共话题的第一步,若说围观就是一个现实江湖。那么,规章制度的改进完善和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还需要公权部门对民意的虚心听取和积极回应。

  
傅达林:回首2010,感受关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