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国文化旅游的奠基年,这一年的发展进程,至今,历历在目,了然于胸,回顾这一年,我致力于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微观研究,2000—2010年,“文化旅游”历经两个五年计划,总共十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基形储备,个案完整,可供深入的研究,我相信,凡是不建立在微观研究基础上的所谓“宏观视野”,大多流于空泛。旅游和文化遗产的融合,旅游和文化的融合,都是过去十年来地方政府反复摸索的路径,然而,由于旅游、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和文化分属不同的部门,学术体系也各立山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2009年年末,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破土而出,我在2010年1月《中国经济周刊》公布了编修的《中国帝王陵商业地图》,第一次从区域经济的视野,对中国帝王陵保护和旅游开发,做出了系统的分析,也是国内第一次用商业地图的方式,全面展示国内帝王陵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2010年4月起,我启动了“中国名人故里争夺战”专栏,基于“故里经济”这个个案,以区域经济的视野,在微观层面,揭示了文化旅游的方方面面,曹雪芹、赵云、西门庆、炎帝、曹操、中国观音、朱熹等名人故里,涵盖了国内各个地方“故里经济”模式和类型研究。在海内外取得了较大反响。
2010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包括故里经济、帝王陵经济在内的文化旅游开始走上科学系统发展之路。
2010年7月,国家旅游局与国家文物局签署《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始正视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的协调发展问题,当月,我又启动了“中国文化遗产开发难题”专栏,针对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遗产景区的资本化运作,遗产开发模式研究等多个方向,都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在国内第一次,将澳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纳入体系研究,对澳门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长期以来,还处于一个边缘的研究地位,我总结了“澳门七条”,并在这“七条”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文化遗产改革”的主张。
2011年,是“中华文化旅游年”,这是国家旅游的主题年,同时,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两大国家级主题年荟萃,更兼具海南“离岛免税”元年,西安世园会,同时,又是旅游“十二五”,以及文化产业“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旅游投资、旅游地产的浪潮逐渐大规模激活,旅游演艺、度假物业等不断活跃,中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期和发展期。
然而,我在2010年12月31日,在“文化旅游系列谈”专栏的年度盘点文章里,提出了“谁的夕阳红”问题,作为一个“十二五”朝阳产业,旅游业出现了“夕阳红”映像,这值得我们在开局之年就深刻警醒。
凡是发展,都需要漫长的实践,艰苦的探索,过去十年的发展,使得2010年成为“文化旅游奠基年”,而2011年则顺理成章成为“主题年”,我们不必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来评论,专业性的系统分析则更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我对2011年的文化旅游,充满信心!
2010年,“中国名人故里争夺战”系列,地址:ttp://www.ceweekly.cn/Special/mingrenguli/Index.html
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开发难题”系列,地址:http://www.ceweekly.cn/Special/whyckfnt/Index.html
2010年,《中国帝王陵商业地图》,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26/content_12874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