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未来的发展要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赢得新优势。“深圳质量”应该怎么理解和解读?未来深圳应该如何创造“深圳质量”?昨日,深圳市社科联与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举办“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提出,“深圳质量”的本质和重点是社会发展质量,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环境、党建、法制等各方面为创造“深圳质量”献策。
“深圳质量”应与“深圳速度”同样响亮
研讨会上,来自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对“深圳质量”进行了解读和诠释。
深圳市社科联副主席、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世巍表示,“深圳质量”的提出具有广阔的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既符合世界先进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深圳的发展实际,也符合国际发展经验。今后一段时间里,社科界将把“深圳质量”作为研究的重点。
市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董晓远表示,深圳质量是“深圳发展质量”的简称,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质量,也包括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深圳质量”应当是能够与“深圳速度”同样响亮,同样有影响力,能够对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起到标杆作用。如果说“深圳速度”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创造过辉煌的高速度,那么,“深圳质量”将主要是在全国经济发展年代里打造出高质量。
董晓远认为,“深圳质量”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的质量,更是指经济特区所创造、既合乎深圳居民过上好生活,也合乎深圳发展排头兵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深圳市委党校教授董建中表示,“深圳质量”是在深圳效益之上的一个提高,但比深圳效益更广泛、更有高度。它既是对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城市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发展水平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深圳社会发展质量的内涵应该是什么?笼统地说是五个文明,也可以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经济上,其标准是经济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在社会道德规范上,它更人性化。在文化或者在城市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等各方面,它也应该有一个可量化的质量标准。
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硬质量
“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的是‘软实力’,保障的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质量’。”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表示,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文化创业产业大有可为。他认为,大力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对于创造和提高“深圳质量”具有切实的意义。
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重要途径。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深圳目前的资源条件和未来发展定位,对打造“文化强市”和“文化产业龙头大市”意义重大,对进一步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其次,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民生质量”的必然要求。经过30年发展,深圳已经积累了较大的社会经济财富,要在下一轮发展中吸引并留住人才,深圳必须在优化投资环境的同时,打造“文化宜居城市”。为此,除了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之外,还要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百姓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深圳形象”的有效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将为深圳走向世界插上腾飞的翅膀。
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王为理表示,“十二五”期间,深圳应从三个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对“深圳质量”和城市建设重要作用的认识,“文化为科学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在文化发展战略上要有所调整。要提高城市的文化高度和城市影响力,必须要进一步重视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第三,深圳要有气魄和胆量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通过与地产、金融等资本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点上,深圳报业集团建议在前海打造创意信息港,推动深圳设计之都建设的观点,很有意义。
“深圳质量”重点在于提升综合竞争力
提升深圳社会发展质量的关键点在哪里?深圳市委党校教授董建中认为,一是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其中包括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市场的辐射能力、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等。二是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与水平、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社会治理水平、危机应对水平等。三是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董建中提出,今后五年内,在提升社会发展质量上,政府的着力点要着重提高深圳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能力,实现产业高端化,而自主创新和产业的信息化,是实现产业高端化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深度城市化进程,不断开拓对外交往合作的新路径。他建议,应该推广前海的经验,可以把前海、河套、盐田三点连起来,形成对外开放的“一”字形的深港合作纽带,进而推动深圳成为自由港城市,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改革公共服务的新方式。
市委党校教授卞苏徽谈到,创造深圳质量,首先要保障每一个深圳人的生活质量和体面的生活。她说,在生活质量上,市民对住房、交通、收入、食品安全等问题抱怨的比较多,这一点需要政府花大力气进一步进行改善,同时,提高外来劳务工和低收入的生活水平,实现同工同酬,也需要好好进行研究。
深圳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敬仁指出,城市文明是制约深圳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圳在以下三个方面仍存在问题:首先在价值观上,我们应该从文化、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理出深圳的核心价值内核,这才是我们深圳的“魂”;其次,在体制的转换上,尽管深圳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在行政、社会管理上仍然存在问题,需要把传统的旧的机制剔除出去;管理方式上,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的多元化主体,给予市民更多的参与渠道,这也属于质量的范畴;最后,环境也是质量建设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需要更多重视。
做好从经济特区到国际化城市的转变
深圳大学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用“五个转变”、“五个提高”来阐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转变。
钟坚指出,在功能形态上,深圳要做好从经济特区到国际化城市转变;经济形态上,要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到服务业为主;发展路径上,要从过去引进来到未来的走出去;发展重点上,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而发展模式方面,要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另外,还要加大“五个提高”,即提高城市知识含量、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政策开放水平。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方式的中心环节。市委党校经济系主任林祥指出,深圳提出打造技术创新之城,核心技术是切入口。但目前深圳缺少核心技术,没有类似美国硅谷之类的科技摇篮,创新很难实现。
林祥建议,加大研发投入。我们政府对科技投入只有10%,而美国、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占到25%以上,这表明政府用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而核心技术的攻关重点在于创新,这需要庞大的研发投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林祥还表示,深圳要从引进一流大学、推出系列创新工程、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入手,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从制度和人才上保障“深圳质量”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提出,“深圳质量”要从四个方面来保障。
一是制度。我们需要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引导我们的目标。深圳过去发展得很快,但是有些制度和规矩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要讲“深圳质量”,必须从制度上立下规矩。
二是标杆。各行各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标杆,这样才能有理想,有榜样,“深圳质量”也要有自己的标杆。
三是人才。深圳的教育规模发展得很快,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
四是心态。要保证“深圳质量”,需要改变城市的心态。深圳是一个相当浮躁、急功近利的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些运作上的惰性,这成为深圳发展心理上的一个症结。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要做到立意高远,同时心静如水。
进一步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市委党校教授刘琳建议,要以党的建设引领带动社会建设,力争一到两年做好基层党建区域化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使之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深圳市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李朝晖表示,要提高城市管理质量,加大法制建设步伐。她认为,目前我市法制建设中,还存在政府透明性不够、政府信息化建设不强等问题,应从这些方面加以提升。
市委党校教授卞苏徽认为,实现深圳质量的一个保证是各个层面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变更,要有严格的科学程序。凡是重大的决策,比如公共财政支出和重大项目,要多方论证咨询并进行公示,通过法定程序来实现。——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