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教授在《当明引不当暗袭》一文中,列举了古今中外学术界共同遵守的学术规则,其中最为基本的一条,是清代经学家陈澧《东塾续集》中所说的“前人之书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见闻之渊博”。
与此相印证,1919年1月,傅斯年在《新潮》杂志发表《出版界评:马叙伦著〈庄子札记〉》,其中批评自己的老师马叙伦“有自居创获之见,实则攘自他人,而不言所自来者,……”
晚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也明确承认自己早年的“文言小说”《孤儿记》,是从法国作家雨果那里“半做半偷”的抄袭之作:“为什么说‘偷’呢,因为抄了别人的著作,却不说明是译。那么非偷而何?”
偏重“见闻之渊博”而淡忘“心术之笃实”的不扎实和不严谨。公共学术领域的一切争议,都应该遵照奥林匹克精神中最为基本的“费厄泼赖(fair play)”——也就是甲、乙双方相互平等、公开公正的普适规则——来有序进行;任何个人及组织都不可以用蒙面大盗的假面孔,登坛参与非暴力的学术竞争;也不可以通过明显犯规的人身攻击,来争取学术喧哗中的先声夺人。
明引与暗袭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