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皆为佛(1)——追求优秀的少年时代


题记:因为一次物理竞赛的因缘,我获得了参加全国理科实验班在辽宁省选拔考试的资格。这次考试中我获得了满分,进而进京参加复赛,最后我在来自全国各地400名参赛者中成为了前100名幸运儿之一,并被分到了某甲大学附中。这在我们学校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绩。

翻山越岭皆为佛(1)鈥斺斪非笥判愕纳倌晔贝

雪的念念不住,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的心?

家乡

1981年6月2日,我出生在沈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我就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豪感。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至今仍然在各省份发展中名列前茅。我从当年的地图册中得知,辽宁省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辽宁省也是全国铁路网密度最高的省份。沈阳市是全国第四大城市。我从小就跟城市生活很相应。

亲属

父亲祖籍山东掖县,大专文化程度,在食品公司做会计。我的爷爷奶奶过世比较早,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小的时候,爷爷对他不太好,经常打他。他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不爱发脾气,虽然我小的时候也打过我几次。父亲的哥哥住在陕西,他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很能干,儿媳妇是一个厂长。我的父母都是不善交际的老实人,平时我们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跟大爷他们联系一下。母亲祖籍山东青岛,初中没上完就下乡了,成绩不错,是小学班里的学习委员。恢复高考以后,因为受当时的读书无用论影响,所以没有继续学业。她是沈阳市铁路局的一名普通职工。我有两个舅舅,两个姨,母亲排行第二。我母亲应该是兄弟姐妹中工作最稳定的,每到过年过节,她的单位都会给职工分很多东西,而且她的单位受当年下岗大潮的影响非常小,这是因为铁路本来就是垄断行业,而且沈阳市铁路局直属于国家铁道部,虽然名称上是沈阳,实则是统管辽宁、吉林两省铁路的大局,我母亲的工资待遇直到退休也没受太多影响。相比之下,我的父亲和舅姨们就差太多了,很多都下岗自谋出路了,我的大舅在街头做皮鞋生意,收入不错,听说最近开了一个店。我的大姨、老舅都住在居民楼的一层,因此各开了小卖铺。

1981年-1994年,小学,自由的童年

    我的性格内向。听母亲讲,我出生前作检查,都以为我是女孩,因为我在母亲肚子里很安静。我很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体质比较弱,曾经因为缺钙而得过软骨病。小学的时候曾经消化不良而呕吐食物。

    饮食方面我不吃猪蹄、茧蛹、冷面。不会买东西,去楼下买瓶酱油都困难。我从小很少让父母花钱,自己也不会花钱。我们家去游乐场,自己从来不主动玩什么。基本上都是爸爸玩,我和妈妈跟着。有一次在街上妈妈给我买雪糕,我不吃,结果妈妈自己吃了。自己从不向父母要玩具,还是叔叔阿姨给买了一些玩具。主动要求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爸爸曾经买书给我,书名是《宇宙奇观》《海洋奇观》。当我了解到世界海洋上的石油污染问题时,就想找到解决石油污染问题的办法。
    我的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在某甲小学度过的。当时我曾是“两道杠”,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转学到某乙小学以后,是地理课代表。我从小就喜欢一个人在家里看书,父母白天都出去上班了,我就自己在家里看书或者玩,一点不觉得闷。当时家里面有一些爸爸当年考大专时留下的资料。我看初中的历史和地理教科书百看不厌,也特别喜欢翻看世界地图册和中国地图册,对于地理、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妈妈评价我是“教条主义”。老师说了组织活动应该穿什么衣服,我就坚持一定要什么衣服。而我妈妈不愿意因此买新衣服,要用其他相近的衣服替代,我不愿意,妈妈就说我是教条主义。也许是我的性格太内向,让父母担心,他们就找了一个表演班,我每周末参加,学习如何讲话、表演。有一次表演中,我做摔倒的动作是真摔,让老师哭笑不得,特意教我怎样假摔。
    三年级以后,我们搬了一次家,转学到了某乙小学。我在三年级开始接触数学奥林匹克,完全依靠自学,在六年级则开始自学初中的数学。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评价说,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学生,而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也许是我学习好最主要的原因。我在走亲访友的时候还会随身带着书,没事就自己一个人看书。亲戚说我是一个书呆子,我很不服气,以后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跟我内心想证明给别人看自己不是一个书呆子有关,比如初中以后承担班级工作、培养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等等。
    我虽然还是小学生,但是我每天中午都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和广播剧节目,虽然这都是给大人们听的内容,但是我却很有兴趣。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班主任刘老师把全班同学都留下来,我抱怨了一句:“这下听不了《午间半小时》了。”老师听后,就把我一个人先放回家了。刘老师是我们四年级的班主任,把我们班搞得有声有色的。她专门组织大家学习书法,让我们从学习柳体入手。
    我从《午间半小时》听到美国巨富为了教育孩子做家务活,按照工作量给零花钱,比如擦一双皮鞋,要多少多少钱。我也在家里面实践,比如刷碗多少钱、擦地多少钱,我自己有个账本,记录每天都干了什么活。但是我自己不会要钱,所以几乎从来没有把账本上的数字兑现过。
    我听到节约用水之后,曾经每天记录水表的数字,计算每天用水量,一旦父母用水用多了,就加以制止。
    我从小吃饭慢,父母为此还曾经进行吃饭比赛,谁最晚吃完,谁就洗碗。那肯定是我!
    我上小学的时候,以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为榜样,看书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
    小的时候看电视,喜欢看科教节目、教学录像,教育台是我看得最多的频道。我还喜欢看外语教学节目,在没有学过音标的情况下,我用汉字标音,学了一些英文单词和日文单词。学校安排老师教计算机,让每个班派一名同学,我有幸得到了这个机会。当时还是在用中华学习机,学习的是BASIC语言编程。

1994年-1997年,初中,绚丽多彩的青春期

    初中是我一段重返绚丽色彩生命的时期,也是我梦想起飞的时期。
    按照“对口直升”政策,我进入了某丙中学学习。虽然当时这个学校的名声不太好,被认为是我们区最差的初中之一,但是我不以为意,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被埋没;另一方面,“对口直升”政策为了改善各个中学生源质量不平衡的状况而制定的,按照我正直的性格来说,我很支持这个政策。
    我的班级是特长班,也就是把学习最好的一批学生集合起来,进行重点培养。本来学校想办一个理科方面的特长班,但是区教委没有同意,于是就以“艺术特长班”向区教委报告的,其实跟艺术没关系。不过为了应付区教委,我们初一的时候需要每周上一次舞蹈课,练习“擦地”、“下蹲”等基本动作。
    虽然某丙中学整体上是一个不太好的学校,但是教育我的是一群非常优秀的老师,身边也是一群非常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同学。我身边的老师非常的优秀,并且关心学生。教数学的刘老师是一位非常幽默、有正义感、具有大哥风度的老师,二十五中学也是他的母校。他在初一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初二以后我们的班主任是王老师,她是刘老师当年的班主任,接手我们班之前刚从北师大进修回来。
    刘老师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正面推动力量。初一下学期,一次我在打扫校图书馆的时候,看到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爱不释手。而图书馆并不对学生开放。刘老师就把我想看的书借出来给我看。就这样,我几乎自学完了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后来也是因为一次物理竞赛的因缘,我获得了参加全国理科实验班在辽宁省选拔考试的资格。这次考试中我获得了满分,进而进京参加复赛,最后我在来自全国各地400名参赛者中成为了前100名幸运儿之一,并被分到了某甲大学附中。这在我们学校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绩。除了物理学,我还在积极准备全国初中数学奥林匹克,不过两次参加均未果。刘老师非常喜欢我,有时候他做不出来的题我能够解决。他还在一次上课的时候,对那些不认真听课的同学说,我完全都学会了可还是在很认真地听课。还有一事,我跟王老师曾经就发展团员的问题发生严重的分歧,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而刘老师则在一次上课之前当着全班同学表示对我理解,并且警告了某些从中挑唆的人。他当时主管校团委。
    王老师更多是对我进行批评和校正。她曾经在一次春游之后,教育我不要跟某些过于活泼的女生走得太近。到了初三,她把我原来的女同座调开,换成了一个男同学,以免我过早品尝青涩的苹果,我当时也确实对原来同桌的女同学有意。当时我座位的前后左右除了同座,就都是女同学了。我当时简直是她们的香饽饽,除了经常向我请教问题,还经常开一些有意无意的玩笑。王老师对我最严厉的批评有两次,一次是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我的名次从第一名下降到了第四名,开完家长会之后,她把我留下来批了很久,主要是批评我太骄傲了,她自己哭了,我也眼泪直掉。后来我在初三就没有一次不是第一名了,甚至可以拉下第二名十几分到几十分。这让身边的同学都认为,超越我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第二次则是团支部发展团员的问题,我是团支书。她的想法是在毕业之前,尽量把同学们都发展为团员,也包括我们班里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就是她的侄子。我则认为发展团员应该选精,明显不够资格的同学不应该发展。后来我们的矛盾公开化了,王老师训了我一顿。后来我也就妥协了。事后,王老师评价我说,我这个人太耿直,到了社会上很可能吃不开。直到我后来在大学里学习到了传统文化,才体会到了王老师的良苦用心。王老师评价我的文笔说,虽然非常平实,但是写得很好。
    还有教英语的陈老师,很有教学方法;还有历史老师,她是一个穆斯林等等。我觉得这个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重点中学的水平。妈妈时常感慨,如果我上了一个重点初中,也许还未必能受到如此重点的栽培。
    在初中我身边有一帮对我非常崇拜的同学,我经常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大家。在初二的一段时间里,我在放学后给他们上课,讲授数学奥林匹克的知识。我们还策划了一个PJ党(即“偏激党”),因为我们对学习的问题都特别较真。名字的缘起是一个同学因为在一个小问题上跟英语老师钻牛角尖,被老师批为“偏激”。我们曾经在一个暑假整理一个废弃的防空洞,在烛光下用废轮胎把里面布置成了一个自己的王国。我们还一起打乒乓球、踢足球。有一位小学同学,他的智力有问题,因此受到很多同学的歧视。我借给他一些书看,启发了他的信心,因此他非常感激我,有一段时间里每天下午都要来我家楼下骑自行车接我去上学。后来他能修理电器了。
    我曾经对一个女同学产生了好感。当时社会上对于青少年早恋问题不那么宽容,我从自身认为,这种情感是应该被理解和加以适当引导的,而不是加以粗暴的干涉。因此我对所谓的早恋现象,大多报以同情的态度。
    我在初一上学期(1994年12月)被发展为团员,一直担任班级团支部的团支书。我真正投入到组织各种活动中来,却是因为1995年暑假的一个因缘,这是我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当时是我参加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的一个知识竞赛。后来刘老师通知我获奖了,让我在暑假当中的某一天下午在区教委门口等他。我如期赴约,却没有等到刘老师,自己在门口徘徊,却没有勇气开口向人询问。最后自己一个人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家中。之后的几天,我的印象中都是一片苍白。然后我立下志向,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从那开始直到初中结束我都在写日记
    从那以后,我感觉自己的各种潜力被豁然激发了出来,我从以前完全的内向彻底改变了。我开始积极组织班里面的活动,还买了一本关于如何在班级团支部组织活动的书和一本《简明青年学》,作为理论参考。在我的主导下,团支部组织了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拥军拥属活动、知识竞赛、团员评议、新春晚会等等,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好评。我还经常出头,第一个举手。结果后来一有什么唱歌跳舞的麻烦事,大家就都马上想到我,说“让某某去”。
    我在初中期间培养了相当广泛的爱好。我读的第一本世界名著是从同学那里借的《牛虻》,后来陆续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在人间》《傲慢与偏见》《哈姆雷特》《红与黑》《前夜》《林家铺子》等等名著,我还买了不少书。因为我对世界历史比较了解,所以知道世界历史上有哪些大文学家,因此往往有针对性地阅读他们的作品,不过我对20世纪以后的文学作品兴趣不大。这种习惯延续到高中,我又读了《神曲》《安娜﹒卡列尼娜》《呼啸山庄》等等。这对我提高写作能力帮助特别大,再加上我写日记的习惯,逐渐使我对语文有了很大的信心,还练习写诗。中央电视台曾经每周都播放《世界名著名片》,尽管往往都要半夜开始,但是我都如期收看,里面既有世界名著的改编,也有电影历史上的经典片目。我还收听广播电台的严肃音乐节目;自学围棋,看了三本书。也听流行歌曲。还锻炼身体,练习单杠,我踢足球的同时还配合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因此发任意球和拼抢是我的强项,我的抢断非常凶狠,以至于还让同学受过伤,因此从高中以后为了不伤到别人我逐渐不那么积极踢足球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