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黄钟家姐妹 》获大奖看作为历史的拆迁
杨于泽
2010年“金镜头”奖评委骆永红昨日在其微博中透露,2010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大奖颁给《潇湘晨报》记者杨抒怀拍摄的新闻照片《宜黄钟家姐妹 》。
《宜黄钟家姐妹 》记录的是两个人,即钟家姐妹俩,实际上是她俩在房屋拆迁“运动”中的命运。说到拆迁,最近几年在中国很普遍,可以说遍地开花。政府要征地、拆房,有些人希望从政府那儿争取一个合理补偿,于是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宜黄钟家姐妹 》作为摄影品,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视角和路径,使我们直达事物的本质。
这是一桢黑白照片,镜头前是钟家两姐妹,钟如琴在前,钟如九在后,后者青春美丽,而前者曾经自焚,虽然康复,但全身皮肤大面积变成疙瘩,惨不忍睹。两个青春年少的人,因为拆迁这回事,其身体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感到阵阵刺痛。
拆迁,不管是强拆还是居民认可的拆迁,地方政府总认为出于公共利益,拥有法律依据,而抗拒拆迁的“钉子户”不过是希图个人利益最大化。去年9月10日,江西宜黄县钟如九一家因拆迁矛盾与拆迁人员发生冲突,钟如琴跟家人罗志凤、叶忠诚一齐点燃汽油自焚。钟如九在网上发布现场照片,舆论对宜黄县政府的做法给予强烈谴责。虽然如此,一名当地政府官员投书媒体,强调“拆迁有理”,坚信没有政府的强拆就没有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
《宜黄钟家姐妹 》拉开我们与现实的距离,把拆迁转化成一段历史,使我们可以“历史”地审视拆迁。假设我们找到一些图片,没有任何文字,只有画面和视觉效果,视觉呈现的就成了图片给人的全部信息。而《宜黄钟家姐妹 》记录的只有两个青春女性,一个因不满拆迁而自焚,满身疙瘩,惨不忍睹,另一个美丽而忧虑。读图者自然产生的反应,就是对两姐妹的同情,以及对她们命运的关切。我们不会有对拆迁者有任何理解,更不会产生丝毫认同。
今日之人与今日之事迟早要走入历史,并被历史审视与评价,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人的生命被珍视,只有人的命运被关注与同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官员的政绩算得了什么?遑论不顾人民死活的施政行为!《宜黄钟家姐妹 》被授予《金镜头》大奖,本身就体现了人心向背,是对钟家姐妹维权行为的肯定,相反把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强拆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通过的新拆迁条例草案已废除行政强拆,地方政府的征地与拆迁不能再强加于人。我们回望各地轰轰烈烈的强拆“运动”,几乎可以肯定,强制拆迁虽然打着发展的旗号,但从来不得人心,将来也不会有人去听某些官员的自我辩护。《宜黄钟家姐妹 》告诉我们,在与历史的辩论中,强权永远只有失败,所有不得人心的政策注定了被唾弃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