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生而不养


                        生而不养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姚远 许可

    有两位相熟的朋友,她们一位生于八零头,一位则在八零尾,都在去年七月产下了自己的千金。沉浸于做母亲的喜悦之余,“谁来带孩子”这个问题也同时摆到她们面前。

   “八零头”住在父母家休养,虽说爸妈可以帮把手,但照顾婴儿却仍旧坚持亲力亲为。她算了一笔账,奶粉和尿布一个月支出800元左右,是目前最大的消耗品。女儿穿的衣服由祖母缝制,几乎不用购买,与其他所需支出加在一起,一个月的抚养成本是2000块钱左右,由夫妻两人共同承担;而“八零尾”则颇为潇洒,孩子自落地起,有经验的“月嫂”就已入住家中,包揽“坐月子”期间的大小事务,而新妈妈只需要躺在床上静养并负责喂奶就可以了。在抚养费方面,高级“月嫂”的工资是每月6000元,在其他所需费用上按照前者的支出比例来算,“八零尾”妈妈的每月成本接近万元,对于尚未有经济收入的年轻夫妻来说,这笔育儿费用由双方父母主动买单。

    对于孩子的将来,“八零头”正在考虑是否应该换个清闲点的工作以便照顾孩子,年轻的“八零尾”在这个问题上却没有任何顾虑。她说,现在丈夫在日本准备研究生考试,自己在今年底也会过去继续深造和发展,在这段时间内,祖父母会在国内帮忙照管孩子直到小学毕业,之后再把她送回父母身边。这样看来,这个孩子想要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相伴,恐怕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梦想。

    以上这个例子或许比较极端,然而随着这批独生子女纷纷进入婚育期,“生而不养”这一特点,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这批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现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一代”,大部分由“八零后”组成,他们的父母普遍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家中的“独苗”,如何教育全靠在摸索中完成。许是这种背景使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以“被动式”开始自己人生的,成年后则继续“被恋爱”和“被结婚”。如今,“被生育”又成为了他们生活中避不开的主旋律。

    这种现象究竟有多普遍呢?记者从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了解到,去年11月大约有七百多位准妈妈在这家医院生产,其中25岁左右的年轻产妇大约占其中的40%到45%。在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分院,这个比例也在30%左右。

    这种“被动式”不断地复制和重演——被过分呵护的独生子女已经在二十多年岁月中习惯了依赖父母,相应的,父母也已经习惯了被子女依赖,这种关系格局一旦需要打破,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件颇为痛苦的事,所以许多人选择了将其延长,再延长。比如毕业找工作,父母帮忙张罗着孩子进自己公司或是进熟人单位,如此这般才会觉得他们可以少吃亏;而孩子则认为父母找的工作稳定有保障,苦活累活轮不到自己干;又比如孩子婚房要离家近一点,最好是同一小区,再不济也得来往交通方便,小夫妻婚后天天上父母家吃饭,家里绝少开灶,年轻夫妻觉得省力又省钱,父母感到放心又不寂寞。

    在子女生育这件事上也是同样,大包大揽的“宠溺”惯性使上一代父母把照顾孙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也时常会听到很多父母对子女说这样的话,“早点生个孩子给我们玩玩”,在这个语境中,除了父母想为子女分担一部分责任的感情因素之外,因为自己退休后无事可做感到生活空虚,从而寻求通过照顾孙辈作为一种生活替代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种深层次的自我需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对于子女生育产生很高的期望;对“独一代”来说,在面对繁杂的工作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心理上并没有准备好为人父母的时候,便被双方家长和社会舆论“逼迫”生育。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一代”如今已经或正在成为父母。在心理上断奶,是这些“独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们都要面对的课题。

                                                                     转载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