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声可也


谢其章先生的愤怒 止止壶天

 

 

京城藏书家谢其章先生的搜书日记《搜书记》、《搜书后记》是我的枕边书,临睡前总要翻几页。书里有不少插图,都是谢先生自己收藏的四九年之前出版的书刊的书影,非常难得。正因为难得,所以谢先生很宝贝它们,特意在《搜书后记》(岳麓书社200911月版)里面的《狮吼》杂志书影旁边写下这样带有警告性质的话:“这本《狮吼》是我花了大价钱在旧书网上买来的,所以我对不打招呼的用别人的图片非常不满。”

先生的警告似乎无济于事,有人照用不误。看谢先生在《搜书后记》2008717日条下记:“中午奔三联,846全换成空调车了。先到涵芬楼,此街行人少。拿着书单想买的书都买到了。36000元一套影本《良友》画报陈列在玻璃柜里,店员称只进了这一套。旁边就是中华书局门市,也弯了一下,见有周海波者写的书,从封面到里面用了我不少图片,用的很笨。另一本新书《中国漫画史》也用了我不少图片。”字里行间透出无奈。后来,儒雅的谢先生终于发出了怒吼,他在《搜书后记》20081021日条下写道:“联系诸位,定晚上在琉璃厂浒记面馆会陈子善。四点出发,到了先逛书店,见翁长松新书《谈旧平装》,定价48元,图片都是使别人的,自己没书么,没书就甭写了。”泼妇可以骂街,但文化人的愤怒大概也只能发泄到这个份上了。

我对谢先生的愤怒抱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读谢先生的搜书日记可知,他淘这些旧书刊不仅费时间费精神(有时甚至抱病逛书摊),还费了许多“银子”。他出《梦影集——我的电影记忆》,所得稿酬不及他投入购买老影刊的五分之一。而别人却随取随用,事前事后连声招呼都不打,人情也卖不着一个,怪不得谢先生生气。

但话又说回来,公开发表出版的文字、图片,别人只要按学术规范注明出处,引用一下似乎是允许的,并不违法,也没有突破道德底线,因此,要求别人“没书就甭写”显得苛刻了些,应是谢先生的牢骚话。书刊资料浩如烟海,要求著作人全用自己收藏的资料显然不现实,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读唐文一、沐定胜著《消逝的风景——新文学版本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8月版),见书的前勒口印着这样一段话:“本书中所收录介绍的一百多部新文学著作,基本上是上世纪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珍贵初版本,多是作家的处女作或在当时产生一定影响的著作,这些图都珍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已不是平常人所能轻易见到。”如果自己“没书就甭写”,我们这些平常人就无缘目睹了。果真如此,历史、文化必然发生断裂。还请藏书家们大度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