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降低生存成本开始


  
  《中国大形势》的作者高连奎是“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的提出者。照他的设想,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有两个办法:一是通过政府指令来抑制物价,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等间接手段来影响物价。前一个办法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过,容易造成市场要素价格的扭曲,不宜再实行;而后一类方法是政府主要依靠市场手段完成,生存必需品的价格降低了,民众就可以摆脱总是为生存而奋斗的状况,而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他认为,用经济手段解决民生问题,这类方法在中国是可行的。
  在《中国大形势》中,他更非常明确地指出:“要想民众生活幸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民众有钱,而让民众有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民众的收入;另外一种是降低商品的价格,从而相应地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第一种方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 为此,作者严厉批评了某些人华而不实的花招。这些人耍花架子,无异于给中国经济投毒。
  按照作者的本意,提高民众的收入有两个办法:一是减少资本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增加劳动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单位时间的产出,从而增加劳动收入。前一个办法呼吁多年,由于资本的抵制,未见成效。后一个办法是资本与劳动双赢的办法,应该易于实施。
  另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主张也是相辅相成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可以达到降低物价,降低生存成本的目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时间——价格下降——劳动收入增加——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改善这样的良性循环,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民众生存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19世纪,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社会,摆脱了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进入20世纪,以美国福特汽车生产模式为先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大大提高。福特公司实行了标准化生产,采用了生产流水线技术,使用了泰勒管理法,劳动生产率因之大幅度提高。1913年秋,福特公司组装一辆车需用12小时28分。1914年春,使用流水线之后,装配一辆新车只需1小时33分。 福特此举,既增加了汽车的产量,又减低了价格,使汽车从此成为大众消费品,而不再是奢侈品。正如熊彼特所说,“便宜的衣服、便宜的棉织品与人造丝织品、鞋、汽车等等,才是资本主义的典型的成就”,“伊丽莎白女王有丝袜。资本主义的成就一般不在于为王后准备更多的丝袜”,而在于“使丝袜成为女工能够买得起的东西”。
  问题来了。明明白白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为什么到了在中国,会变得这么难?中国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究竟该从哪里突破?本书的主干正在于此。且看作者的分析。他认为,首先中国掉入了低劳动生产率陷阱,其次是早期的中国不重视经济国防,中国的产业升级被外资遏制,再就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陷入了发展误区,他们的一些讨论不是从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还有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乏相应的统计体系,至今还没有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经济发展指标。
  有人可能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收入会造成失业。最近,当社会上增加劳动收入的呼声日渐高涨之时,就有人以防止失业为借口表示反对。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这个观点极为荒谬。
  作者提出,为了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在总就业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这样设想: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减少劳动时间。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增加,可以接受教育,参加体育和娱乐活动,提高素质,同时促进了相关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增加劳动收入,扩大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品生产,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第三,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减少生产成本,从而压低产品和服务价格。劳动收入不再仅仅满足生活需求,应该还有剩余,增加可投资的资金。此时便能扩大生产规模,再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如此,双管齐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就能形成社会各阶层共赢的局面,谋求社会和谐就不会再是奢望。
  应该说,作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两个办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切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害。

  《中国大形势》内容介绍
  为什么中国一直经济高速增,与发达国家还有那么大差距?为什么中国人工资那么低?为什么在中国资产百万仍不能算作富裕?为什么中国的白领不能成长为中产阶级?中国未来是继续高速增长,还是进入低速增长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难题?近日,著名青年学者高连奎的首部著作《中国大形势》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创造性的以国际视野为基础,跨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人文等多学科,对当前的中国形势进行了系统而又透彻,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及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 
  自2010年年初起,这本书的部分书稿就开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国内外很多学者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钟庆认为本书是生存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白益民认为本书是一部真正的经世济民之作,知名经济学家侯若石认为本书符合经济规律扎扎实实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
  一本要描写当今中国的书,它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有些侧重于描述,如《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有的侧重于评论,如《奇迹的黄昏》;有的侧重于建言,如这本《中国大形势》。本书可以算是近年中国非常具建设性的作品。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中国不需要暴力革命而需要学术革命,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独立的学统”等观点都是难得的真知灼见。另外作者指出了中国崛起面临的十大风险,五大陷阱,保卫中国经济安全的上中下三策,以及如何破解民生三大难题等都极具现实意义。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建设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学术建议,如果这一社会模式能够成行,它成为继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和北欧福利资本主义模式后的第三种发展模式,也是真正的中国模式。如果书中所提的建议能否实行,中国经济将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中国民众的生存成本将至少被降低50%以上。
  一个国家需要先知先觉的学者,也需要战略思想家。个人往往受制于知识体系的不完整,了解一个国家的变迁史,了解民族、国家、经济等等其实很多人感觉很茫然。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巨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上思路清晰,让人从战略上去了解我们以前想要了解而无从得源的知识。《中国大形势》知识含量极大,虽然开头是162个令人震撼的“天问”,而书中所解答的问题要远远超出这些“中国之问”,书中对近百个关系中国形势与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并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其中对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四大贡献,金融危机的八大根源,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世界中产阶级社会四大模式等都是给出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这是一部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学术大作,为每一个想成就事业,贡献价值的人来说都是必读,因为一个人首先要有战略的眼光,才会有细节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