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质上是动物,需要一定的户外活动。从健康的角度讲,人不需要住太大的房子,古人亦知宅大人少不聚气,阴森森的不养人。应当矫正我们的成功观:不能仅仅把成为大富豪、住大豪宅、开大豪车视为“成功”,在现代文明社会炫富比豪不是荣耀;也应当矫正我们的人居观:应以浪费太多的资源为耻,让低碳人居成为一种时尚和荣光。
中国内地建筑最不“低碳”,中国人居浪费为世界之最
2010年,“低碳”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各地不少开发商都将自己开发的楼盘贴上“低碳住宅”的标签,当下低碳人居已成时髦,有搞“地热能源”的,有搞“节能建材”的、有搞“中水回收”的。万科、信凯等知名企业提出打造“低碳绿色生活空间”很是热闹。到底“低碳住宅”应该怎样低碳?
万科等房企倡导低碳人居,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但低碳人居绝不仅仅是节约点水和电就完事了。事实上,我们的低碳人居还没起步。现在提倡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人居,因为人类消耗资源最多的是人居,而现代人类建筑比古人的建筑更浪费资源。古人烧泥为砖,以天然土石竹木建的房子,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即便弃而不用,土石自然风化,不会成为污染地球的垃圾,甚至能成为文物遗迹。而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相关产业,消耗了地球上大量化石能源,占了二氧化碳总排量一半以上,且现代建筑使用寿命只有几十年,长的有百把年,建筑垃圾难以风化,内加塑料等污染物,加上现代建筑总量比古代多千倍万倍,钢筋水泥建筑垃圾将压得地球喘不过气,对地球生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人居浪费为世界之最。根据建设部的标准,内地建筑寿命为50年,实际上许多建筑十几二十年就成了建筑垃圾,有的甚至刚建好几年就拆掉了!又得重新消耗钢筋水泥和冶炼它们的化石能源。欧美的一些现代公寓一两百年都还能使用。现在提倡低碳人居,就得从建筑使用寿命开始,真正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
虽然到现在,“房产泡沫”一直被很多人视若“禁区”,对“空置率”这样敏感的数据,即便是专家学者说起来都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一说起近年因中国房地产泡沫催生的住宅区入住率低的“鬼屋、鬼城”现象,人们又似乎异口同声地抨击,长此以往,这种现象的累积,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中国人居浪费为世界之最,也表现在这里。内地一、二线城市的高档楼盘,50%甚至70%以上是不亮灯的“鬼屋”。世界上哪个经济体有如此巨大的房屋空置浪费?其他市场经济体也有投资性购房,但投资性购房比例一般控制在10%左右的警戒线以内,且人家卖的房子都是精装房,即便是买来投资的房子,也马上会实现其使用价值,即马上出租,租金足够支付按揭。而内地一些城市,投机性购房比例超过30%甚至50%,温州更达到70%!内地卖的多是清水房,许多人买了几套几十套上百套房子,十年八年都不装修只等着涨价炒卖,成都银都花园等还有上世纪90年代的清水房空在那里。据估计内地空置无人住的房子超过15亿平米。过度投机使房市成了类金融市场:买涨不买跌。一旦房价涨不动了甚至下跌,庞大的转移存量“堰塞湖”就会涌出,崩盘是迟早的事。
人不需要住太大的房子,炫富可悲
我身边有许多人,一见面就问,现在房子这么热,你买了几套等着涨价?或者这样问,你家的房子多大?跃层、花样洋房,还是别墅?你的装修用了多少钱?我甚至能感到这样一种“潜在”的“竞争”:社会身份和财富象征,俨然已经只以房子多少为标准了。或者这样说,房子已经由人居的起码保障,蜕变为炫耀财富的工具。要说富裕,怕是谁也比不过巴菲特,但这位世界首富,也只有很简陋的住所。用房子炫富,是我们房子建多了,还是我们的居住理念出了问题?
日本人均住房面积为27平方米,中国内地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前几天爆出深圳户籍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8平方米。一边是巨量“鬼屋”空置,一边是大量低收入者买不起房、租不起房。中国人居贫富悬殊与浪费也在于此。
中国内地居民家多是独生子女,更不需要太大的房子。我赞同王石的观点,他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超30平方米与西方人比是大了点。从健康的角度讲,人不需要住很大的房子。人本质上是动物,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当人迷恋甚至沉湎于大豪宅之中时,他(她)可能会失去更多户外活动的兴趣和机会,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生活。中国古来风水学就有一说:宅大人少不聚气,不养人养鬼。因为太大的房子的确给人阴森森的感觉。
我去看过佛罗里达和夏威夷那些世界上最大最贵的豪宅,里面住的多是孤独的老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如住冷宫”,连个邻居都难得见到,子女住得近的还一、两月来看望一下,或十天半月打个电话,没子女的死在里面半年外界都不知道。有的老人想通了,大房子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幸福,趁着还能动,把大房子卖了,去周游世界。租间老年公寓房,一两个房间的,很温馨,还能见着邻居,能与人交流,虽然没有很大的私家花园,但小区的共享花园更大,还不用自己打理。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东西你不一定要去拥有或占有,能够享有就好了。所以我想,低碳人居不止是节约点水电那么简单,而是我们大家的人居理念要来场更新。开发商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研发打造消耗尽可能少的化石能源,又更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少产生有害建筑垃圾的人居产品,小户型,大的绿地共享空间,创造温馨的人际交流氛围,可能才是低碳人居发展方向。我相信,绿色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的革命,将是下一轮产业浪潮。谁能抓住这个先机,将会引领人类居住新文明。
应当矫正我们的成功观,让低碳人居成为时尚和荣光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所谓的“趋势”:住豪宅开豪车是成功人士的标志,社会等级的象征。虽然从低碳健康的人居观念来讲,我们不需要很大的房子,可是拥有豪宅起码是较大的房子是成功人士趋之若鹜的。
我不主张用成功和失败两极去简单划分人群。什么叫成功?难道只有当亿万富豪做大官才叫“成功”?只有住千万豪宅才是“成功人士”?以这样的标准,中国的“成功人士”只有胡润富豪榜上的人够格,大约只占国内人口总数的0.6%,难道剩下的那99%的人都是失败者?如果99%的人都有失败感,这个社会能和谐吗?我以为,一个人只要他(她)能去做喜欢的工作并有成就感,能够惠及他人而拥有崇高感,快乐地生活,就拥有成功的人生。真正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并致富如柳传志、张瑞敏、陈光标等,压根不需要用豪宅之类的外在东西去显示炫耀他们的身价,他们的贡献和慈善已经赢得了社会的尊敬。当一个人还需要外在的豪宅豪车去显示甚至炫耀他的“成功”和“等级”,那么他(她)的内心必定是空虚的,并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不须要刻在额头上。连打高尔夫甚至打网球都成了“贵族运动”,有人休闲运动时还要去较劲比球卡的尊荣、比球具行头、比球童的靓丽,甚至每一杆还要赌钱,这样的心灵只能是空虚得可怜可悲的。幸福是建立在对人、对自然、对所有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上的。幸福也是建立在你付出,并在付出时不求回报的行为上的。在人类面临碳排放可能导致生存危机的眼下,我们是否应该修正自己的得失心?我们是否应该确立全新的人居观?
这就要说到人生的至高追求和理想了。佛家讲佛的境界是没有分别心,也就是平视众生。等级观念是封建残余思想。现代文明的核心是平等,追求高高在上、轻*他人不是一种荣耀而是耻辱。佛、道的智慧都认为人的幸福在于付出的时候。陈光标对我说过他最幸福的时刻是在做慈善捐助的时候,这是真的。许多炫富的人往往没有安全感,而首善陈光标根本不需要保镖。因为即便是有犯罪念头的人听见首善陈光标的名字也会发自内心敬佩他。我也有个熟人,曾是京城首富,身居国外,却在北京等地买了很多豪宅,其中一处光装修就花了上亿元,朋友们听了多认为他是瞎折腾,为房所累,结果真的弄出一身重病,哪还有幸福感?要是他不去斗阔比富,拿些钱去做慈善,他的内心会真正幸福得多,得到的社会敬重也会多得多。
未来,人们将以住超大的房子特别是空着大量的房子等浪费资源为耻。我们应当使低碳人居成为大家追捧的时尚和荣光,像李冰冰,多乘了几次飞机就去栽树抵排,陈光标住酒店只反复用一条毛巾,这就是值得称道的文明行为,这也将成为时尚。
让低碳成为人居的时尚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