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2011年首周信贷达5000亿


谢逸枫:2011年首周信贷达5000亿

  当前央重点是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巩固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针对经济运行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力度。因此,信贷投放也将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消费、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2011年01月14日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2011年第一周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已近5000亿元,其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投放约2100亿元。而2010年12月份投放贷款只有4807亿元,是去年唯一一个单月新增信贷投放低于5000亿元的月份。激增的信贷投放已引起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更有人担心,央行或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来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

  事实上,这一现象成因并不复杂。按照惯例,新年后的首月,商业银行信贷激增现象非常明显。本着“早放款、早受益”的原则,商业银行一季度的信贷投放一般会达到全年信贷的四成左右,2010年底,在监管部门窗口指导下,商业银行控制了信贷投放速度。很多项目已完成尽职调查等贷前环节,由于总行不批额度,无法将款项投放出来。进入1月份以来,新贷款额度陆续下发,大量积压的项目贷款自然集中投放。

  上周召开的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对于1月份第一周的信贷高投放,有市场人士表示,鉴于商业银行年初信贷投放热情较高,差别存款准备金措施可能会随时出台。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是央行增强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调控好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放的需要,是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需要。从1月份第一周的新增信贷量看,如果信贷还是收不住的话,差别存款准备金措施可能随时会出台,以控制货币投放的节奏和规模。

  2011年初以来,A股市场似乎进入到20年历史上最严重、最密集的“新股破发期”;新年前七天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4800亿元,周新增信贷过5000亿,1月新增或为8000亿 ,流动性压力内外夹击下,央行或将再出政策;人民币汇率忽高忽低。受市场多重不稳定因素影响,14日沪深股

  市双双低开后一路走低,沪指击穿2800点关口,两市板块普跌,逾1800只个股下跌。另外由于时值周末,投资者谨慎心态将明显上升,同时政策面相对平静,预期成交仍将维持在低位,指数小幅回落的概率较大。板块方向,近期市场资金关注的银行、地产、航空板块仍值得重点关注

  2011年1月14日,中国经营报报道,中国金融机构新年开局的信贷投放热情果然如预期般的高涨。据两位消息人士12日透露,2011年第一周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已近5000亿元人民币,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银行,则投放了约2100亿元。消息人士还表示,监管层已对此表示关切,要求四大行1月份不要超过3100亿元,全社会不要超过9000亿元。如果信贷还是收不住的话,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随时会出台。

  一般情况下,年初的信贷投放量都很猛。特别是去年底控制的比较严,许多项目积攒在那儿,实际的需求也很大。此前估计首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应该在6000亿元左右。新年首周新增信贷就已近5000亿元,这其中既有季节性的因素,也有项目积压的因素,还有“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因素。安邦在去年末撰写的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中已表示,预计2011年国内的新增贷款目标至少应在7万亿以上,最后的实际新增贷款更可能达到8万亿。

  2011年1月14日,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据消息人士透露,2011年第一周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已近5000亿元,其中国有四大行投放约2100亿元,有结机构推测,2011年1月份新增贷款将达1万亿元。其实,“信贷‘井喷’在所难免。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积压储备了大量项目,信贷凶猛放量几无悬念。年初季节因素导致的实际需求,加上去年年末严控下积攒的项目,使央行数量型调控的压力陡增。消息人士进一步透露,监管层已对新年首周信贷放量近5000亿元表示关切;要求1月份全月新增信贷总体不得高于9000亿元,四大行不得高于3100亿元。消息人士亦称,监管层已表态,如果信贷还是收不住的话,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随时会出台。

  2011年1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如果一季度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过大,不排除出台新的调控举措。由于春节期间消费增加、生产减少,去年同期物价指数相对较低,受翘尾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物价同比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从长期看,国际输入性通胀、国内劳动力、土地价格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使物价仍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至于未来采取何种措施稳定物价,周望军没有明确表示。但接近发改委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发改委对动用行政手段已经变得越来越谨慎。

  韩国央行1月13日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2.75%,以控制国内通货膨胀局势。该行表示,将继续紧盯物价稳定这一货币政策基础目标,同时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这是韩国央行继2010年7月和11月后,再次上调基准利率,此举出乎市场意料之外。

  由于近来国际粮食价格飙升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飞涨,新兴经济体饱受高物价的困扰。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央行陆续采取加息举措。此前,泰国央行已在本月12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2.25%,以抑制通胀率上行。新兴经济体掀起加息潮狙击通胀 须提防资金逆流来势汹汹的通货膨胀撬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加息潮。继秘鲁、泰国之后,韩国央行13日也宣布加息。

  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和热钱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物价压力,这是采取加息措施的主要原因,但这同时也会给新兴市场带来资金逆流的风险。13日,韩国央行宣布,将七天期回购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75%,并暗示3月或4月将再度加息。同时,韩国政府公布了多项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上周,秘鲁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至3.25%,12日泰国央行也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2.25%,并明确表示加息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目前加息对打压通货膨胀来说为时已晚,但央行应该适时发出对物价深感恐慌的暗示和措施。通货膨胀是近期困扰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印度、俄罗斯、巴西、土耳其、印尼等大型新兴市场国家的物价水平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徘徊在5%至10%不等的高位。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会有一定动作。

  全球密集议息忧通胀,中国或春节前再次加息。通胀已成“通病”,加息渐成全球央行首选题。为对抗通胀,韩国央行昨日意外加息25基点。此前一日,泰国央行连续第二个月加息。1月13日,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8.7%,CPI数据将进一步调整。在加息抗通胀之路上,亚洲各国并非“孤军奋战”。尽管2011年1月13日欧洲两大央行议息结果显示,维持现有利率不变,但有所抬头的通胀问题也在加大市场的加息预期。

  韩国央行意外将基准利率上调了25个基点至2.75%。韩国政府声明称,上半年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物价稳定,因为最近全球原油和原材料价格大幅走高,可能导致今年通货膨胀率突破约3%的预期水平。而在其昨日宣布的一系列控制通胀的措施中,包括对中、低收入阶层广泛使用的产品的价格加以监控。

  相比韩国的意外,泰国加息则在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之中。1月12日,泰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将上调25基点,至2.25%。这也是泰国连续第二个月加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重启加息,泰国迄今已累计加息100基点。印度国内飞涨的物价更危及到其政坛稳定。在抗通胀之路上,亚洲各国并非“孤军奋战”。13日,欧洲央行与英国央行分别进行2011年首次议息会议,决定仍将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但通胀上升的问题也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欧元区去年12月CPI自2008年11月以来首次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花旗和英国调查机构YouGov上周二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12月英国公众对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升至两年来高位。不断高企的通胀水平正刺激着市场对于两家央行的加息预期。同样面临通胀压力的还有智利,后者周四将举行议息会议,智利可能连续第八次加息。

  年内至少加息两次,放眼全球,中国通胀形势并非最为严峻。尽管中国去年12月CPI数据未能如约而至,但市场普遍预期12月CPI较11月5.1%的高位将有所回落。《国际金融报》报道,今年1月CPI很可能将恢复上升。2011年为中国的通胀年,上半年CPI增速可能上升至5%甚至6%。粮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的风险以及热钱流入,都将引发高通胀。经常账户顺差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从中期来看,结构调整特别是工资上涨和刺激居民收入等政策都具通胀性质。

  治理通胀核心仍是货币政策,中国还有加息的空间,此外,人民币升值也可在一定程度对抗通胀。信贷货币政策要从扩张转向中性。今年反通胀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控制M2增速,必须从2010年的19.7%的增幅下降至16%乃至以下,不过,人民币升值是抑制通胀的有效方式,中国是一个大宗商品消费大国,通过升值来抑制通胀效果要远远低于大部分人的想象。对于通过价格管制控制通胀,对于像韩国这样的相对开放且规模较小的经济体而言,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种不错的反通胀方式。无论如何,加息都是必然选择。年内中国将会有2-4次的加息举动。同时,由于第一季度物价压力较大,对于第一季度加息,市场已普遍形成共识。屈宏斌预计,最快一次加息很可能在春节前。

  花旗银行表示,2011年CPI将超4% ,全年加息100个基点。2011年中国CPI将在4%以上、新增信贷7万亿~8万亿;美元将经历结构型贬值;基于上述判断,2011年中国股市或呈震荡上行走势。2011年通货膨胀水平将高于2010年,预测全年CPI将达4.6%,并于今年二季度见顶至6%。2011年高通胀(月度CPI在6%至8%以上)仍是一大风险,但需满足若干条件才能成为现实。

  短期来看,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升的主要渠道。在食品价格中,由于季节性特点,蔬菜价格上升从来就不是高通胀的主因;母猪存栏数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上一个价格上涨周期的主力――猪肉价格主导通胀的可能性较小;高额粮食储备也为稳定粮价提供了保证。

  受美元贬值影响,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今年仍有上涨空间;美国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亦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但美国经济复苏促使美元走强,上述两个因素有相互抵消的作用,人民币较快升值也有利于部分抵消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不过中长期看,市场需要对中国进入相对较高的通胀应有所准备,工资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都是引起通胀的长期因素,预计未来几年国内CPI将维持在4%上方。

  在通胀预期下,信贷大幅收紧可能性很小。全年新增信贷5万~6万亿是较好的紧缩状态,但实际上,考虑到GDP保八和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信贷大幅收紧的可能性很小。此外,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信贷保证,预计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需要1.5万亿资金,如果外来资金占70%就需要1万亿。因此,2011年新增贷款至少7万亿,应该在7万亿~8万亿之间。

  基于CPI将长期维持在4%左右的判断,2011年存款利率仍需上升125个基点以基本消除实际利率为负的现状。目前市场普遍认为2011年将加息2~4次,其中上半年加两次息已经成为市场共识,花旗判断下半年将再加息两次,全年加100个基点。总而言之,长期的负利率将进一步鼓励投资及资产套利,如果不提高利率,控制通胀及资产泡沫的措施必事倍功半。因此加息是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举措,并非紧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