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的宏观经济背后,各种矛盾依然困难重重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开始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去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万亿元。这意味着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去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增长14.9%。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双双超过GDP的增速。这意味着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

  然而,如果摆在面前的是一份综合近五年的相关数据,你也许就笑不起来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发现,2005年~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大多低于GDP增速,除了2010年的农村人均收入外,只有2009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超过了当年的GDP增速。专家分析称,考虑到仍有可能高企的CPI以及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1年的居民增收任务仍然艰巨,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增收,应引起各级政府的充分关注。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最终亮丽收官的同时,宏观经济数据面下的种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股市与经济发展越来越背离。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表现似乎越来越背离:沪指从2009年12月31日的3277点,经过了大跌大涨的洗礼之后,截至2010年12月31日,沪指报2808点,全年下跌469点,跌幅14.31%,在全球股票指数涨幅排名中排倒数第三,仅略强于身陷欧债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

  此外,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增长过快,居民收入长期不能与GDP同步。这些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在今年亟待管理层解决。多重矛盾之下,更加考验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

  正如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现在,对于中国经济的真正挑战是有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需。大家把内需说得那么复杂,就是没有抓住主要的线索和矛盾。中国的内需不振,关键在什么地方?马克思早就说过,需求不足都是因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为什么?肯定是因为贫富差距太大,所以才要转变结构,转变中国最失衡的城乡结构。你的工资比别人高一两千块,也赶不上别人的房子比你的大十平米、八平米。所以我们在贫富差距上,在分配政策上的思路要重新整理,否则不可能改变我们贫富扩大和内需不足局面。

  造成我国GDP增长没有换来老百姓收入的增长,造成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没有带来强劲的内需,造成我国财富不断增长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在于:

  1、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东西部差异,南北差异,区域差异,垄断性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差异等等,所导致的严重的贫富悬殊是最主要的原因。经济增长,本身并不会带来每个人的收入的增长。这一点谁都会理解。但如果,经济增长,使广大老百姓更贫困,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我国基尼系数已经大大超过0.4警戒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何谈起,经济发展、GDP的增长,最终都分配给了政府及广大富人同志们!

  2、政府没有把财政收入用到刀刃上所致。这个问题,一是涉及到中央财政的分配;二是涉及到官员腐败;再是涉及到诸如政绩工程滥花钱等方面。

  3、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我们一直非常注重外需。以美国为例,在当今美国,在它的超市里,他它的商场里,他们出售的商品多数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些产品中有: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如服装、玩具等等。中国外贸的增长是以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是以牺牲民众的幸福为载体。

  另外,我们的地方政府,不是全民普选产生,人民没有权力影响政府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政府也不用考虑民众的权益,也不用获得民众的通过。因此,掠夺民众的教改、医改、政府官员福利腐败等就可堂而皇之的产生。

  从上分析就可看出,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财富增长跟普通老百姓基本无关,根源就在普通老百姓没有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权,没权就只能做弱势群体,社会财富的增长与弱势群体无关!

  总的来说,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隐藏在其中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发展的瓶颈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