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的田间地头走向世界
艾路明
育琨提出的“地头力”概念,真是符合我这个老农民的心意。
将企业管理的深奥理论简化为连农民都能理解的“地头力”,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田间地头,也就是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现场。这种现场有着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它既包括了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从研发、试产、生产、销售到服务,也包括了这些现场所需要的决策能力、每一个参与者的能动性的发挥空间和允许这种发挥的企业文化背景;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由出生到成长,从取得第一份企业验资证明,到取得企业营业执照,从一般的产品生产许可到特许经营,这中间的每一个过程和情景,恰如地头的老农伴着田间庄稼的成长一样。
中国所有从创业开始的企业家有谁不是从这种企业的田间地头走过来的呢,不信可以去问问任正非、马云、王振滔、陈东升、冯仑等人。
现在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如何使中国的企业真正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真正具备持久和健康的发展能力,管理理论的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企业家和理论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与管理理论创新的能力有关系。比如英国,它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除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化外,我认为管理理论的变化是更根本的原因。英国人在经济和管理上提出了一整套股份制的安排,并让其充分地发展,确实给本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在美国,他们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股份制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他们的管理理论也有很大发展,比如创建了泰罗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的演变,比如松下、丰田的管理模式。
那么,中国若要成为经济充分发展的世界领先国家,在管理理论方面也应该要有所创新。如果中国企业真想走到世界前列的话,管理必须有整套的创新。如果没有这个背景,只是依靠庞大的市场、劳动力红利、技术创新,诸如此类,我们还不一定能做到世界领先。
一切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一定是人,是人的价值。因为企业是由人构成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能够做好就和一个国家、一个团队要成长好是一个道理,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一些人性正面基本的要素,比方说对创造性的尊重、对错误的容忍,这些都是构成人类正面价值的东西,这种因素在背后起作用。
育琨用“地头力”来提炼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以人的自觉意识的觉醒为企业前进的能量来源,相信会给我们这些具体从事企业运行的人带来有益的启示,尤其是这种管理理论的创新意识使我深感敬佩。
艾路明
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