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我理解你了吗?
文,朱国成
加藤嘉一的新书以《中国,我误解你了吗》命名,单单从这个书名看,其中或许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意味:试探性地询问,或者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当然,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作者的本意或许是一种中间道路,或者是在所叙述的不同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态度。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揣测。
理解和误解,本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观点自然存在差异,差异是否就是误解,这取决于我们能否合理对待差异性;一元思维、缺乏宽容,必然将差异化的理解视作误解。而曲解则不同,曲解是想打狗就找棍子。所以,只要不是曲解,那么误解可以通过接触调整、改善、深化。但相对于误解,理解一词更正向,因此,我倒是加藤能够将书名改作“我理解你了吗”。而任何两国关系都需要积极的正想理解,而现实往往是费力地纠正负面理解,而这往往被看做关系改善的标志。也可以说,理解往往是从误解开始的,误解是理解的一种状态。
我佩服加藤所表现出的对中日关系问题积极的思考,以及自小就树立的成为一位政治家的抱负。对于中国同样年龄的年轻人而言,在极少一部分人之中或许也存在类似想法和行为或许,但谈不上如此地公开宣告,即使很小范围内的传播也会被视作轻狂,而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会产生类似想法。
在来自两位杂志主编的推荐性序言中,加藤被看作中日交流、乃至中日外交的未来之星——或者干脆把未来两字去掉;而反过来,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位媒体新宠在书中所探讨的内容并没有超出此前其他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重要的是加藤是一位留学中国最高学府的日本“80后”;至少加藤对中国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序言中所称的“可怕”的地步。
但加藤有他观察中国视角的独特性,由于加藤在北大完成了了其本科学习,这样对于80后、大学生等特定群体的持续观察就很有利;而加藤在北大学习期间(2004-2008),中日关系也经历多事之秋,这个特殊阶段的观察就显得非常有意思。
当然,加藤对他所涉及的问题更多地进行了中日之间情况的对比,没有给出太多的答案;当然提出问题本身就价值巨大,不必要求提出问题的人必须给出答案。因为,加藤会继续探寻答案。因为,理解不可能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彻底完成,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是6年的近距离接触,形成了加藤对中国的目前理解状态。而理解总是存在时滞和错位,如果加藤未来成为一位政治家,彼时他或许正是依据目前阶段对中国的理解来处理中日邦交;而如果加藤未来只是挂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头衔,或许说明加藤对中国的理解过程在不断持续和深化。
因为中国更像是一颗桃子,一开始容易深入下去,但只有持续深入才能接触到那个硬核。桃子的表皮可能烂掉,而桃核则可以继续生发出新的桃子,这个硬核才是本质。而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混合体,任何理解都对、任何理解也都错误,因为都是一个侧面、一个片段。正是如此,理解才需要深化,将一个个侧面和片段拼接起来,才能获得全面和整体性的理解。但可惜,没有一个日本人一辈子呆在中国,加藤也要回到日本去实现他的政治家理想。
是否可以说,加藤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现状的理解,而他们所受到中日关系历史的影响是有限的,更关注现状和未来;至少从我而言,虽然我的年龄不比加藤大多少,但不得不承认我对中日关系的认识受历史影响非常之深,这当然与所受教育有关,与中国各界对中日关系认识有关;再如,比如最近两年来多家出版社接连重印了《菊与刀》一书,这本65年前的作品当然具有其特定价值,但也必须承认时间间隔带来的对当代日本理解上的问题。因此,对中日关系认识,我们的年轻一代能否在承继历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向前看。当然,中国年轻人中相当大一部分对日本的认识限定在日本动画、游戏、电子产品和AV范围之内。
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一位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完成了一本关于中日关系思考的书籍,而我国那些前往美国的留学生完成的更可能是一本充满诱惑的励志书籍,题目或许可以定做《我在哈佛的日子》、《如何申请哈佛》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