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证”范畴。对其病因的认识,《内经》“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十分明确地指出与秉赋不足相关。与西医学认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可致消渴。现代研究表明,饮食疗法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还可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因此,饮食疗法被普遍视为最基本的治疗。

  病机方面,传统多以“三消”立论,即肺热津伤为上消,胃热内盛为中消,肾阴亏虚及肾阴阳两虚为下消。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兼之情志不调、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诱因,致气郁化火,消灼肺阴,脾胃积热,津亏液耗,肾阴不足,肾关失固,病初多以肺胃热盛为主。而心肺同居上焦,脾胃表里相关,肺胃热盛,壮火食气,可致心脾气虚。加之素体阴虚内热,致气阴两虚。随病程之延续,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故阴虚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当代医家及时总结糖尿病的病机变化,有的以脾虚、肝郁、肾虚为糖尿病基本病机,有的提出气阴两虚说和血瘀说,认为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在气和血,有的提出痰、湿、毒等,丰富了病机理论。

  临床辨证通常分为三型:以热盛为主兼见阴虚者为阴虚热盛型(占11.89%)。病程1—5年者居多,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 并发症少而轻;以气虚为主兼见阴虚者为气阴两虚型(占76.52%)。病程6~10年者居多,年龄多见于50~60岁,并发症的程度在阴虚热盛和阴阳两虚之间;以阳虚为主兼见阴虚者为阴阳两虚型(占11.59%)。病程多在15年以上,年龄多在55岁以上 ,并发症较多。

  近些年来,利用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古老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 。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其一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着眼于正气与病邪双方的强弱、进退,机体的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状态。强调平衡阴阳,进行整体调节。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其二是中药确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目前已被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达70余种,复方30余首。降糖有效成分按化学结构分为8大类(萜类—如人参皂甙、田叶菊;黄酮类—如葛根、淫洋藿;多糖类—如人参、茯苓;甾体类—如知母、麦冬;胰岛素、肽、氨基酸类—如苦瓜;硫键化合物—如大蒜、洋葱;不饱和脂肪酸—如玉米须;生物碱—如长春花)。中药降糖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和数目,改善胰岛素受体后效应;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利用,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此外,还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调节脂代谢、提高机体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等。

  对糖尿病的不同过程有对应的理法方药

  糖尿病的辨证分析,就其不同的临床症状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代表了不同病程的三个阶段:阴虚热盛型为早期阶段,气阴两虚型为中期阶段,阴阳两虚型为晚期阶段。阴虚热盛型治宜清热养阴;气阴两虚型以益气养阴;阴阳两虚型则需补肾阴、壮肾阳。其中气阴两虚占绝大多数,因而以益气养阴为主。

  血瘀是糖尿病主要兼症。 血管并发症与血瘀证有着相似的发病机制,均为血流不畅,血脉瘀阻,或为血管阻塞,两者的分布比例均按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递增,其病情也随之加重。阴虚热盛型各种血管并发症比例少,程度轻,36%有血瘀症,为早期阶段;阴阳两虚型血管并发症比例多,病情重,高达89%呈有血瘀症,为糖尿病的终末期;气阴两虚型血管并发症和病情介于上述两型之间,65%的患者有血瘀症,为中期阶段,该型血管并发症显著高于其他两型,从而为拟定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提供了临床依据。

  上述辨证标准最早被我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纳,对于诊断规范化、新药研制、指导治疗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正在逐步形成临床上的诊疗模式在糖尿病的辨病诊断方面,中西医关于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一致的。

  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既根据病人体质、病症、性格、季节气候,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西医侧重病因和病理形态的诊断与中医侧重全身生理病理的疾病反映的诊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医生对整个病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既可使着眼于整体宏观的中医辨证进一步深入走向微观化 、客观化和定量化,又可使侧重局部和微观的西医辨病走向整体化和综合化。 对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证”与某些客观指标的联系进行研究,如与胰岛素的释放、与胰岛素反调激素、 与肾上腺皮质及髓质激素的代谢产物、与清除自由基的损伤、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的关系以及糖尿病瘀血证的研究等,使糖尿病诊断方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较高的层次,正在逐步形成临床上的诊疗模式。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一系列的客观指标相结合,以其微观的形式参与于宏观之中,使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向前跨跃了一步,无疑对“施治”的指导也更加确切,疗效必然提高。

  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上的优势

  糖尿病发展到一定时期,可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通常是不可逆性的进行性的发展,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是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预防与控制心脑血管慢性并发症,减少致残与病死率是其治疗根本所在。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足为大血管病变;肾病、眼底病变、心肌病为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内脏植物神经病变为营养血管病变。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共同病理基础。

  由于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比较棘手。从总体病机言,由于痰湿、痰浊郁久化热,继而热甚津耗,加之脾虚水谷不为精微,致气阴不足,血脉不利,病情多由实转为虚实兼挟。进一步日久脏腑失养,体用渐衰,由气阴不足发展为阴阳俱虚,由于脏腑各有所主,脏腑衰竭,继而出现虚中兼实之候,如脑中风,血脉不和,或脉络瘀阻,或离经之血,为瘀,久之为痰,发为偏瘫、失聪;心梗、心衰,脉道不利,发为血瘀、继之咳喘、水肿;肾衰,水道不通,出现水肿、继之呕逆等。故病情发展至慢性并发症出现阶段,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衰损,痰湿水瘀阻成为其共同病机。

  由于所病脏腑不同,活血化瘀药使用又有益气活血、滋阴养血活血和温阳利水活血之别。常用桃仁、红花、赤芍之品,肢体麻目者,伍用桂枝、鸡血藤;糖尿病肾病合用益母草、白茅根;糖尿病心脏病合用丹参、田七;糖尿病脑血管病配伍以全虫、地龙等虫类活血之品。其治疗在强调活血化瘀前提下,应注意依据病位差异、气血阴阳不同选择用药。如冠心病者,与参麦散合瓜蒌薤白桂枝汤,痰热甚者,合用小陷胸汤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开痹;合并心衰者,加用苓桂术甘汤或参苓白术散以温阳培土制水;中风者,与补阳还伍汤或六味地黄汤合用抵当汤以益气活血、滋肾通脉;肾衰者,用真武汤、附子汤或附桂八味丸合用平肝熄风之品以温阳化气利水降压。视网膜病变者,与杞菊地黄汤合用明目之千里光、蜜蒙花、决明子之属。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和方剂十分丰富,为新药开发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中医药研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展较快,以益气养阴为主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研究、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中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剂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的研究等,均取得可喜的成绩。一旦出现并发症,现代医学是无法使其逆转的,而中医药确有其独到之处,具有显著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药物多为动植物,接近人类食物,药食同源,毒副作用较小,适合作为终身病的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对患者长远健康保护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与西药降糖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能不同程度地减少西药用量。有些中药对人体内分泌代谢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降低高血糖,又可使低血糖恢复正常。作用温和,不会产生继发性失效。

  中医治则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兼顾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增强体质,对初诊病人进行中医药早期干预,是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重要措施,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符合国际上努力寻找天然植物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趋势。符合中国国情,保证社会医疗保险的推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