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说:股票投资=科学+艺术+调研。似乎把神秘的财富公式公布于众,财富变得如此简单易懂。
至少我是如此认为的。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自己的股票操作流程总是分散的、单一的、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有机统一体,而彼得·林奇的话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把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程序化、流程化,从程序、流程的前端输入个股的各种资料,经过层层筛选,在流程的末端输出符合投资标准的投资标的。麦当劳之所以做得伟大,并不是她的口味是如何美味,因为即使是做得再怎么好吃也是众口难调的,而是因为她经过上千万次的试验后把巨无霸制作的步骤流程化、系统化、标准化,使顾客吃到的每一次巨无霸其味道都是一样的。
依据彼得·林奇的话给予的启发,我们可以把股票买入前的很多步骤按科学、艺术、调研属性分门别类,从而形成一个程序标准,以后每次股票操作都要走一遍这个程序,直至最后形成思维习惯。这个程序标准当然不是指用C语言编制出来的计算机程序(选股器),因为任何涉及艺术的东西都是很难定量分析的,只能定性分析。我习惯于把行业筛选及企业财务分析归于科学门下。财务分析下面又延派出许多细分指标,如ROA、ROE、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年均复合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年均复合增长率、负债率、存货及应收帐款周转率等等可量化指标。而行业的资料可以在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网站获得,你可以知道该行业是寡头垄断还是充分竞争,以及该行业历史增长率和未来预测增长率等量化指标。你可以依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个股及行业筛选。
其次,关于艺术。艺术分析只能是定性分析,而艺术成分又贯穿整个股票操作过程。在价值投资中,最具备艺术性的要数估值分析及资金配置了,随后是企业管理艺术。内在价值是个传说,是个毛咕咕的东西,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因而巴老对于估值也是闪烁其词,也一直强调“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估值得太精确,甚至精确至小数点后的好几位数,那就是精确的错误了。而估值又是在你对整个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之后才能做出的。尽管是价值投资大师也有悔恨卖出过早的时候。估值就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艺术,需要不断的学习、领悟方能练就。价值投资之理念,就是寻找被低估的股票,然后持有,待其被高估之后卖出,之后再等待其被低估,反复操作。因此,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中被低估的股票一直没有价值回归,那怎么办?一些奉承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也曾因为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惨遭解散,而技术面分析者也拿凯恩斯的名言“我们最终将死去”来讽刺价值投资者(尽管凯恩斯这句话不是针对价值投资理念说的,技术面分析者是断章取义,引用它想表达的意思是:被低估的股票价值回归?等到什么时候?等到我们死去吗?)。如何寻找一只被低估同时又能够快速价值回归的股票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充满了各种艺术成分,而资金配置又远比估值分析重要。
最后,关于调研。调研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获取更加深入的资讯,防止出现“胜景山河”事件。这一块也是我较为欠缺的。相信许多价值投资者都会做过企业调研或市场调研。但我认为其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收效甚微!为什么?因为调研是一个能力圈的问题。我本人是从事造纸包装行业的,曾经去过华泰股份的BCTMP车间、2640纸机、全世界最大的新闻纸生产线参观考察。如果你不是从事本行业的,走进车间也只见纸机轰隆隆地响,纸幅不断地出来,看不出其问题所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做企业调研亦是如此!如果你想调研一家上市企业的管理情况,若你没有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经验,你怎么看也看不出问题来。你想做市场调研,如果你没有对该行业的商业模式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且不说你调研的时间与地点的局限性,仅凭你的知识就能判断调研得出的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
曾经跟同学讨论沃尔玛的商业模式,问他沃尔玛是怎么赚钱的。他竟然告诉我是靠卖东西赚钱的。沃尔玛的商业模式早就脱离了传统的固有模式,其利润来源于:为各种商品提供展示平台,收取“上货架”费用、管理费用、物流费用。我也曾经于十一期间在苏宁电器做过兼职,卖美的微波炉。该店地理位置不是很偏僻,但是整个十一期间人流量其少。我问长期做美的微波炉经销商平时情况怎样,她说十一情况肯定比平时好,平时一天也没见一个人进店(指美的微波炉卖场)。我很是纠结苏宁电器的经营情况。回去查看苏宁电器的历史财务数据,发现其2009年收入较2001年增长34.91倍,年均复利55.91%,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利润增长114.44倍,年均复利80.85%,是绝对的高成长企业。苏宁电器的商业模式与沃尔玛相似,靠收取各种管理费用,同时从整店营业额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只要有商家“驻店”苏宁就有收入。因为电器也有其本身的自然属性,一般都能用两三年,购买电器不像购买食品需要每隔两三就跑超市一趟,因而客流量也远比沃尔玛的少。同时,连锁店也有其本身的特点,只能辐射一定的区域范围,也只能吸引该区域的居民进店选购。因此,如果去苏宁店调研考察,应该重点考察其选店地址是否合理、一个地区店铺的成功模式能否在其他地区复制、店内是否商品琳琅满目,而如果你关注的是人流量,结果可能会让你失望。
因此,提出我个人认为考察不同行业企业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造纸行业。造纸行业具备规模效应、是循环经济的典范,未来行业的竞争体现在上游纤维资源的争夺,林纸一体化将是发展趋势。因此,你应该关注的是具备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调研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其节能减排是否做好、其商品种类是否丰富、原料来源及是否有自己的人工树林、如何控制成本等。
银行业。银行业讲究风险控制、稳定的发展、适度的创新、一流的服务。因而考察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这四个方面。你可以尝试去随便办一张信用卡,看其要求是否严格。也可以去看一下工作人员的衣着是否规范、服务是否令你满意。提供的商品是否具备新意,能否解决客户的燃眉之需,还是其商品与其他银行雷同。
目前我的能力圈就局限于这两个行业。另外,需要提醒一下,关于管理层的考察。要看透一个人总是非常困难的,与一个人的阅历和经历密切相关。一个30岁的人想看透一个50岁阅历老练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心思,那是无法想象的困难。并且我们能够接触到高层管理员的机会本来就少,而得到的资料也大都从网上收集而来,社会所赋予他的荣誉和地位也经常是名不符其实,今天的人大代表可能就是明天的偷税漏税大户。与其挑选一位精明的管理人员,还不如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为精英提供平台使企业不断地运营下去,而一个枭雄式的人物老去后,企业又何去何从?
最后,感慨一句:做价值投资是非常辛苦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有限。据说巴菲特一天能阅读五本书,而查理·芒格被喻为“带着两只脚的书橱”。同时,做价值投资也是幸福的,不用每天盯着盘,只需买入股票后,搂着一大堆书疯狂地阅读!
上市企业调研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收效甚微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