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突击”背后都少不了利益驱动
时至今日,去年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河北省武安市教育局原局长冯云生“突击调令”事件的处理仍未见结果。(28日中国青年报)
“突击调令”局长刚刚曝光那阵子,不但局长自己亲赴北京向媒体表“清白”,就连当地有关部门都觉得他没有问题,后来,在舆论的穷追不舍下,终于查实其先后8次收受现金共计8.7万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还有悄悄转移400万元存款的后续故事,更强烈地向世人昭示“突击调令”背后的利益图谋。
想想也是,被宣布即将离职的局长,晚上加班加点,争分夺秒,为百十号教师办理调动手续,干完未竞的“事业”,倘若果真是为了对教师负责,对教育负责,在如今这时代,还真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然而,有道是,无利不起早,冯局长终因“热情”过度而露出马脚,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其实,每一种“突击”背后,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利益的驱使,比如个别官员离职前的“突击提拔”,少数部门年底的“突击花钱”,等等,或因平时没有把握好未雨绸缪,细水长流,或出于抓住最后的权力消费机会,类似的“突击”总是时隐时现,直让人觉得腐败的幽灵在晃悠。
尽管武安“突击调令”至今未能结案,个中原因围观者目前不得而知,但该案却我们有益的启示,反腐败固然要着眼于平时,对官场的某些“突击”异动,更值得紧紧盯住,绝不应轻易放过,不能由着极少数腐败分子上演最后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