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堵方案公布的那天开始,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汽车市场便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躁动与不安,从圣诞前夜的疯狂抢车,到摇号网站的开通。随着2011年新年钟声的敲响,还没买车的北京老百姓们便开始了漫长的车牌摇号之路,北京的汽车经销商们也开始准备熬过这个漫长的销售冬季,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除了只能买一套新房之外,北京的老百姓们还不得不为买车的事儿而变得越发头痛。
1月4日,星期二,是2011年北京的第一个工作日,从今天起,绝大多数外地牌照车辆除了要遵守北京市的单双号限行措施外,还不得在高峰时段进入北京五环内的城区,习惯了奔波于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其他地区的外地车主们,也不得不从这一天起,计算好驾车进京时间,以免因时间不对而被罚款和扣分。在针对外地牌照的限行上,北京做了一个坏榜样。如果河北省或天津市哪天也禁止北京牌照车辆在高峰期进入河北省境内,不知北京的车主们会做何感想?
对北京的治堵之路而言,烦恼也许才刚刚开始。尽管在牌照摇号细则发布前,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已经做了相当周全的思考和部署,但摇号网站开通的第一天,注册申请的用户便已超过了两个多月的牌照配额,在没有“钱”做门槛的情况下,笔者估计等到2011年1月摇号的那天,申请的用户数量可能会超过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的牌照配额数量。在治堵措施出台前,北京人都在笑话上海的那张“全国最贵的铁皮”。现在,不知首都这张铁皮该如何称呼?“全国最走运的铁皮”?
麻烦的是,如果不对牌照申请者设置一定的门槛或者限制,那么今年打算购车的北京市民可能会坚持参加每月的摇号,直到摇到车牌为止,这就意味着每月参与摇号的人都将是天文数字,这对于那些真正急于用车或者购车的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和欠考虑的。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居住区域布局,又不能使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分流效果。地方政府在公共交通上的补贴力度和投入力度,已经超出了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承受能力和想象范围,这座城市的市民享受着全国大城市中最为优惠的公交和轨交出行成本,轨交年客运量也稳居全国前列,但遗憾的是,在这座城市里,还是有那么多人购车,还是有那么多人会选择开车上班,尽管很堵,很耗时。
在治堵措施公布后不久,笔者便在微博中说过,这一措施只会给北京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和苦恼,这一制度措施的最终命运是不了了之,政策制定者也会因此而骑虎难下,就像广州亚运会期间的免费乘坐公交轨交一样,不切实际。国内著名的几家咨询公司也在报告中普遍表示,这一措施不仅不会给北京的交通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反而可能会拖累北京的经济,尤其是汽车销售行业和与之相关的服务业。
作为一个汽车保有量如此巨大的城市,多年来始终没有关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没有针对这一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也没有在城市功能布局和规划上,根据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现状而进行城市功能布局的前瞻性调整。甚至始终也没有想过,通过设置一些门槛,提高汽车购买和使用成本,以此去降低人们的购车热情。直到2010年中秋节那次震撼人心的超级大堵车之后,这座城市才开始决定下猛药去解决这一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剂猛药,是否合适?是否对症?
堵车的问题,正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从北京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笔者休假期间,驾车走访了几个二三线城市,一些两三年前鲜有堵车问题的城市,现在也开始在高峰时段,甚至非高峰时段,出现较为严重的拥堵现象。面对突如其来的私家车保有量激增,如果首都的治堵措施在未来得到肯定并作为样板去宣传,这对国内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市场而言,将是潜在的不利因素。如果未来多数二三线城市因拥堵而学会了限制牌照、摇号,那么又有谁会去认真思考和关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汽车社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在巨大的需求面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步入汽车社会将是大势所趋,是否重视这个问题,将会对一座城市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很遗憾的是,我们的首都也许做出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
作为一名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和一名普通的车主,笔者对北京的治堵措施表示遗憾,并深感担忧。庆幸的是,笔者所在的城市,从十几年前内环线运能规划失败的教训中,就已深知汽车社会的到来将是大势所趋,并通过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轨交建设和布局、提高购车上牌门槛、实行郊区市区二元牌照制度、加快郊区发展、分担主城区人口等措施,和这座城市一起步入汽车社会,尽管其中的一些措施饱受争议,但最终的目的达到了。尽管这座城市的地铁票价有时会比北京贵好几倍,但绝大多数市民在进入市区时却更愿意选择地铁出行。政府对地铁的补贴非常有限,有一条线路甚至已经盈利运行。笔者认为,这便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良性循环,或可持续发展”。
济仁小评:从去年年底治堵措施出台以来,搜狐汽车也一直希望大家不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这一措施是否正确或有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在这一措施实施后,会对经销商、汽车制造商产生何种影响?会对相关的服务业产生何种影响?如果其它城市纷纷效仿,又会产生何种影响?但这一政策本身的问题我们也不应该回避吧?正如笔者所述,对北京而言,治堵的烦恼才刚刚开始。
作者:童济仁
版权声明:本文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搜狐汽车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童济仁希望倾听您的声音,如任何建议和想法,可以致信:georgeren123#gmail.com(请将#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