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哈走向达沃斯的贸易大国之路


  这几天,最吸引眼球的大事有两个,一个是上海和重庆两大直辖市开始征收房产税,另一件大事就是一年一度的达沃斯论坛正在举行。在央视二套看到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得知中国在这次达沃斯会议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根据论坛议程安排,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将在当地时间27日下午发表“中国入世十年”的主题演讲。不知道是主办者的有意安排,还是纯属“巧合”,有一点值得注意,这就是与陈德铭部长同台而坐的贵宾为关贸总协定(GATT)最后一位总干事,也是世贸组织(WTO)第一位总干事萨瑟兰先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迎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萨瑟兰先生理应成为当初中国为早日入世而做出艰苦努力的最初历史见证人,而在多哈签署入世协议则成为这种不懈努力的回报。

  站在达沃斯论坛之上回顾后WTO时期的这10年时间,中国人倒也应该有几分感慨。10年前在多哈,中国的入世在很大程度上成就贸易大国称号。10年之后,贸易大国的地位又将中国送上了达沃斯论坛的最显眼之处。正如中国商务部陈德铭部长所言,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十年前,在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面前,中国毅然选择了接受多边贸易规则,加入世贸组织,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做出了广泛和深入的承诺。由此联想到,中国未来应该以什么角色去面对这个国际社会。对此,有各种再引,但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事实上,在此次达沃斯论坛开幕之前,美联社发表了一篇题为“达沃斯论坛:中国仍然是新兴经济体吗”的文章。文章提到,随着中国去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预计今年经济还将稳定增长,所有达沃斯论坛年会与会者都在热烈讨论,是否北京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的行列。不过,果真摘掉“新兴国家”这顶帽子,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就会受到越来越多不合理的对待。

  比较现实地说,许多国家之所以对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这么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中国能够为经济全球化的盛宴埋单。中国1月公布的2010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0.3%,超过39.7万亿元,在金融危机后再次实现两位数增长,确保中国从日本头上抢过其戴了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帽子”。正如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回答达沃斯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提问时所言,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大,所以应该在国际上担任起更大的责任。瞧,这是典型的“中国责任论”。溯本求源,外界反复强调中国的“责任”,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至于中国如何才能够“负责任”起来才能够令他们“看得过去”,最终还是要直截了当体现在贸易方面。

  从2001年11月11日的多哈签字仪式开始到现在的达沃斯论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将近10年。对此,中国商务部陈德铭部长的概括最为准确,十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完成了从世贸组织的新成员,参与者,逐渐成为推动者的角色转变,成为成熟的世贸组织成员。通过一系列市场准入安排,世界贸易组织给予了中国更加广阔的对外贸易成长空间。回首这10年时间,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十年来,中国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中国2009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到9.6%,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超过了德国。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贸易业位居世界第二位。

  客观地讲,自从入世之后,中国已经较为充分利用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不过,机遇也并不是没有边界的。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若在进一步拓展空间,都面临着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撞车”。WTO秘书处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回归制造业,全球产业链或许将迎来新一轮调整,各国陆续出台产业发展计划,因此这类似的限制性法令对于前景产业的保护在未来一年或许会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很多产业上具有替代性,这种替代性既体现在对国内消费市场也体现在国际竞争市场上。随着我们企业寻求产业升级,对方实施贸易救济手段的目的也更多地指向有共同竞争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在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中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带来的威胁。因此在这些领域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类似案件出现。眼下正在大力推进的进口策略,暂时看主要寻求贸易额的平衡,对于产业发展的平衡还尚待时日。

  固然,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但尚不能够称之为贸易强国。目前看来,出口商品的档次低,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低,自主品牌的比重低,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也不够强大,在规则制定、标准采用、价格影响力等方面往往处于下风地位。

  俗话说:树大招风。应当看到,现在中国仅仅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就招致其他国家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发达国家,而且也越来越多来自发展中国家。不过,如果有朝一日真的成为贸易强国,中国将受到更大的外部压力,尤其是遇到的贸易摩擦将会进一步诸多。固然,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但此举并不能够医治百病。

  的确,在提升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方面,近些年来中国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看到很显著的效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一些过去需要大量进口的高技术产品也越来越多出口到国际市场。据海关统计,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高技术产品在我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由14.9%提高到31.4%,而技术含量普遍较高的机电产品在我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则由42.3%提高到59.3%。

  虽然我国的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一直处于不断提升过程中,但也未见贸易摩擦因此而减少,而是越来越多,说明出口商品技术含量的提升并没有对贸易摩擦增多的势头起到阻挡作用。2010年全年中国遭遇贸易摩擦64起,涉案金额约70亿美元,涉及领域包括制鞋、五金、日杂、罐头、家具、造纸、陶瓷、化工、纺织等多个领域。《2010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显示,53%以上的反倾销调查涉及化工、轻工和纺织产品;5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涉及冶金、化工和机械产品。

  不难看出,随着我们出口结构的调整,现在遭遇的贸易保护从手段上看也在不断变化。现在国外贸易保护措施已不仅仅定位在低端领域,连高端的IT领域产品也逐渐引起他们的注意,这说明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具有一定竞争力。按照技术含量来判断,中国向欧盟出口的集装箱检测设备大型扫描仪和数据卡都应当说是名副其实的高技术产品了。可是,面对着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高技术产品依然未能幸免。2009年3月18日,欧盟曾经宣布针对从中国进口的集装箱检测设备大型扫描仪征收反倾销税。2010年6月30日,欧盟委员会又发布公告,对中国数据卡同时发起反倾销及保障措施调查。欧盟委员会说,如果相关指责成立,那么对单位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将超过60欧元。

  除了传统上的两反一保措施外,近些年来中国在高端产品上面对的贸易壁垒也更加隐性化。比如说,发达国家经常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堂而皇之地打压中国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目前,不仅像纺织品、服装、农产品等传统产业,而且一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软件、电信产品等也受到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困扰。有些生产商经过精心准备,刻意针对中国产品设置。欧洲打火机生产商用了5年时间,把所有可能的保险装置设想申请了专利,留给中国企业的技术空间十分狭窄,设计思路稍有类同,就可能被指责为“部分类似”而禁止进入。另外,随着低碳经济的日益发展,也有一些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并不是着眼于更多承担至少是共同承担节能减排的任务,而是寄希望通过施加碳关税来约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成长空间。

  不难看出,从多哈到达沃斯的这10年时间,中国的贸易大国之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之路。从达沃斯开始,未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要着眼于成为贸易大国,而且更要着眼于成为贸易强国。初步来看,从2011年开始算,要用10年时间来巩固大国地位,推动强国进程,而在10年后的再下一个10年,我们提出全力推进强国目标。

  由此可见,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贸易大国“惹的祸”。对此,我们应当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过,当今世界上哪一个贸易大国不承担着巨大的外界压力。未来,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只能够更加具有挑战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需要加大力度,在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上多想一些点子。

  未来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并不是一个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而是要完成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据有关媒体报道,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2010年春季广交会期间召开的“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告会”上就曾经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调整,谋求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不难看出,未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至少要做到四个提高与四个优化:一方面,四个提高就是要提高我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介组织的协调能力和中国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四个优化就是要优化对外贸易的主体结构、市场结构、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唯有如此,从多哈走向达沃斯的贸易大国之路也才能越走越宽。

  对于那些主张“中国责任论”的人来说,应当请他们听明白了,别紧张,更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事实上,无论是作为贸易大国,还是作为贸易强国,中国的发展都会对外界带来机遇。正如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周四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期间表示,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9.8%,并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的部门。对于这些开放措施,当今世界上恐怕每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从中获益吧,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则更是受益匪浅吧。尽管“中国责任论”的喧嚣不绝于耳,但在这次达沃斯会谈上,说公道话的人也不在少数。还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说得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而中国一直以来也较好地遵守了世贸组织的规则。

  与此同时,除了中国入世之外,将多哈与达沃斯这两个地名联系起来的关键词还包括多哈回合。笔者注意到,1月29日,在达沃斯举行的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小型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示,中方愿意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与各方共同推动多哈谈判在年底前取得成功。也就是说,为确保谈判早日达成,要对谈判的雄心水平确定现实可行的目标,锁定谈判的现有成果,并坚持多哈回合发展目标不动摇,集中精力解决遗留问题。在谈判进程中,中方主张维护多边进程的主渠道作用,也欢迎为推进多边进程而开展的双边接触。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也正在为多哈回合早日结出硕果而不懈努力着。

  值得注意的是,在达沃斯论坛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经表示,中国将在五年之内实现进口额翻番,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会在同期翻番至2000亿美元。由此看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最终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迄今为止中国对这个国际社会最大的“负责”。明白了这个道理,一些国家如果继续琢磨着如何摘掉中国这顶“新兴国家”的帽子,着实没什么意思。正如陈德铭部长在达沃斯论坛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中国长期以来在联合国、世贸组织和IMF都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谁要挑战这个观念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的。